园
一连数日大雨滂沱。我路过文庙,陡然想起年少时在城里头做苦力,无数次经过的板石巷和洗脚桥。久违的它们如今是什么模样?我手持雨伞,悠悠地走向它们。
板石巷在前,洗脚桥在后,我先去前者。板石巷只有几百米长,巷子深深且狭窄,其北起观湘门,南接城正街。板石巷旧时是交通要道,十分热闹,县衙各机关都在其附近。20世纪90年代,湘潭县政府迁走后,板石巷归于淡泊。
我从观湘门进入板石巷。巷子在豆大的雨中格外宁静又格外苍老,以往喧嚣的景象荡然无存。巷子两边的房屋垂垂老矣,亦如我花白的两鬓,其青墙黑瓦在雨帘中顽强地展现着它暮年的羸弱。
板石巷,元明时称攀龙街。攀龙街旧时是富贵人家的居住地,规划六总。其名起源于元代一个叫燮理溥化的人中进士后,人们为他建的一个牌坊——攀龙坊。这条街就称作了攀龙街。燮理溥化生卒年月不详,字元溥,又曰玄圃,居湘潭,元至治二年(1322年)中进士,泰定四年(1327年),任舒城长,后以奉直大夫致仕归。可以想象,他当年刻苦攻读一定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
雨还在滂沱。我来到巷子中间的唐氏义门。明朝永乐八年,即公元1410年,湘潭知县奉旨在此建祠,明末毁,乾隆五十九年重建。1986年,文物部门进行了修葺,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唐氏义门在雨中略显年轻,当年的风采依稀可见。其门坊以白红灰三色为主,高约五米,宽不到三米。石门两边有一联“恩周四县,籍隶五朝”,门上有“唐氏义门”四字,以红色为框。门上头还有三个白底红框,框内原有“福如东海,天官赐福,寿比南山”三幅人物画像,而今已消失殆尽。门坊顶部为青瓦,中间有只红蝙蝠石雕,两侧檐角形似乌龟,伴有祥云图案。明永乐二年,即1404年,湘潭、攸县、醴陵、衡阳四县遭受旱灾,城正街淦田唐氏率湘潭众族千余家捐谷米万石,赈济四县灾民。明成祖朱棣得知大为感动,大笔一挥御题“唐氏义门”,诏建坊旌表之。
英雄是有传承的,善亦如此。淦田唐氏传承了湘潭人的善,可谓善莫大焉。想到此,我亦心暖,如雨中太阳温暖着这小小的巷子。出得巷子,我的裤鞋已湿透。索性,我卷起裤脚,脱掉鞋子,光着脚在一凼凼的积水里行走,清脆的踏水声宛如儿时歌谣的欢快。
我走向洗脚桥,原址已是楼房林立。其实,至今我也没见过洗脚桥,只能去想象它的存在。传说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来此地小桥边休息,并下河洗脚,故以“洗脚桥”得名。又传铁拐李也到过此桥,下桥洗脚。皇帝和神仙到此观桥洗脚,洗脚桥的名声应远播天涯海角。可惜的是,它不仅寂寂无闻,连影子也没有了。大雨滂沱,像无言的申诉。
此刻,我想象我就是洗脚桥,桥下河水清且涟漪流向湘江,河岸杨柳成行,柳梢头上月影婆娑。桥是麻石砌成的,麻石栏杆雕刻有奇珍异兽,桥上亦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
雨还在下,依旧滂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