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高温,在雨湖区韶西逸夫小学北校区(原南盘岭小学)的操场西北角,有一棵泡桐树。烈日里的泡桐树,张开了它那巨大的绿伞,遮住灼人的阳光,庇护着我们。抬头望去,一片片疏朗的心形大叶在空中恣意舒展,层叠排开、错落有致。
这棵泡桐树的树干呈黑褐色,表皮布满了深浅不一、曲直不定的沟痕,记录着它所经历的风霜洗礼。在接近树根处,有几个奇特的图案,它们像眼睛、像星星,又像是某个调皮的小家伙故意画上去的。
“瞧!眼睛!这树上长了一只眼睛。”女孩清脆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才不是眼睛呢!是星星!一颗星星!”另一个男孩争辩道。
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围着泡桐树,争论不休。
突然,男孩小手一推,女孩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哇哇地哭了起来。这时,一位老师走了过来,温柔地帮女孩吹了吹伤口,又用纸巾擦去了她的泪水,然后对男孩说了一些话。男孩听话地走到女孩身边,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女孩脸上泪痕犹在,却如花开一般笑了。老师牵起学生们的手,教他们唱起了歌谣:
“泡桐树,分枝丫,绿绿叶子开紫花。紫花吹响小喇叭,春分淡香惹人夸。泡桐树,长得快,绿荫底下好凉快。花叶树皮能治病,夏至人人都喜爱……”
学生们手牵着手,一起欢快地唱着歌谣。他们蹦蹦跳跳地围在老师跟前,像是簇拥着自己心中最了不起的女神。
住在学校隔壁的82岁的易娭毑告诉我,南盘岭小学自建校以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工子弟。2007年8月,来湘潭打工的黄意纯一家人正为女儿黄睿懋上小学而发愁。他们来到了南盘岭小学。没想到,在这所学校就读的200多名学生中,有150多人是农民工子女。黄睿懋顺利入了学,在校期间不仅成绩优异,还当上了小班长。
2011年,原南盘岭小学正式并入韶西逸夫小学,成为新韶西逸夫小学北校区(原韶西逸夫小学变为新学校的南校区)。学校进行了教室翻新,安装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还引进了一批优质师资力量。至此,泡桐树见证了原南盘岭小学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迁。
办校至今,韶西逸夫小学在雨湖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韶西人秉承“耕耘树艺,惟德惟才”的理念,在树文化中寻找生命的奥秘与教育的真谛,敬畏生命,遵循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规律,在泡桐树下谱写着崭新的校园篇章。
又一个傍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泡桐树下。头顶上,一片片疏朗的大叶之间,投下了斑驳的光影。月牙儿独上疏桐,此时的泡桐树仿佛拥有了整个月夜,而泡桐树下,每一个生命都在尽情地舒展。
我听见,这些舒展的生命,正在歌唱:
“泡桐树,上月牙,大娃儿小娃儿爬呀爬,一爬爬到桐树顶,秋分满树桐果挂。泡桐树,光枝丫,秃头秃脑杵在哪,哪儿把根往深扎,冬至静待来年花……”
(作者系雨湖区韶西逸夫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