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章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韶山市银田镇银园村积极开发利用集体资产资源,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丰硕成果。去年,银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7万余元,今年有望突破70万元。银园村地处韶山市银田镇与湘潭县云湖桥镇交界地带,村域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535亩、村集体林地2721亩。全村38个村民小组748户,农业人口2580人。近年来,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锚定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目标,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积极汇聚致富能手、新乡贤等力量,筑巢引凤,团结带领全体村民锐意进取,努力打造“两地一区”(油茶林产业基地、果蔬产业基地、工业小区)经济实体,“两业”(产业、就业)兴盛,有效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努力盘活集体资产,稳步发展租赁型集体经济,是银园村集体增收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该村先后将原茶园煤矿土地、凤家学校房舍以及七亩潭鱼塘、苦竹塘等多处闲置资产进行提质改造或翻新建设后出租,村集体累计增收30多万元。与此同时,村集体投资建成两个工业厂房,引进两家企业租赁使用,每年租金分别24万元、25万元。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发展服务型集体经济,是银园村促进集体与村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银园村陆续引进了福银砖厂、韶银电杆厂、长丰畜牧、银源电力物资、韶山湘江制造等19家企业,村“两委”积极服务企业发展,主动为企业争取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协助企业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协调企业与周边村民关系,不断改善道路、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竭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这些企业为近100名村民提供长期或季节性就业,人均年增收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同时,村集体每年可以收到管理服务费6万余元。锚定现代高效农业,大胆探索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银园村增强村集体与村民“造血机能”的重要举措。该村拥有800亩集体油茶林,近年来通过提质改造,油茶籽产量和品质同步递增,生产、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采取“村集体+企业(合作社)+村民”合作经营模式,效益节节攀升,成功打造“长庆和”茶油品牌。同时,相继引进多家企业(合作社)开辟林下种养业,发展立体循环经济,生产效益日益明显。为有效遏制耕地抛荒和改良贫瘠土地,银园村采取“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模式,大力实施农业设施化建设,以水稻集中育秧和果蔬栽培为主,由村集体提供启动资金、流转土地、建设大棚,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负责管理,村民有偿投工投劳,成功实现资金、管理、技术和人工等方面资源互补,此举为村集体每年带来7万元的收益。银园村“两委”负责人表示,该村将始终坚持党建领航,紧跟新形势,用好新政策,抓牢发展机遇,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提高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