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08月15日

勠力同心战风雨

——韶山灌区防汛救灾侧记

本报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徐冰 刘静远

进入汛期以来,韶山灌区多地防汛形势严峻。韶灌局上下科学防汛、全员防汛、时时防汛,有效应对“5·26”“7·28”等暴雨侵袭,保障了灌区工程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艰难,越需勠力同心。

在韶山灌区,有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却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与担当。他们,是韶山灌区的干部职工,他们脚下踩着一片热土,肩上扛着一方安宁,心中装的是韶灌人的天职与使命。

风雨交加 险象环生

7月28日凌晨,夜幕低垂,乌云密布,天地间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韶山灌区南干渠,这条滋养着万顷沃土的生命线,此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格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如同天倾地倒,12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惊人的312.8毫米。多处山塘坍塌,山水汇集渠道,渠道内水位猛涨,水位迅速上涨,即便所有泄洪闸及时打开,中下游仍超警戒线运行,湘潭县射埠镇盛源村地段出现渡槽、渠堤3处溢流的险情,湘潭县石潭镇列家桥地段出现长110米、宽50米、高20米的山体滑坡,水位告急。

人心齐聚 共克时艰

张建军,南干渠管理处负责人,凌晨赶到事发地点,摸黑查看险情。他深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张建军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传遍了整个南干渠管理处。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全体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搏斗的“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周立新,韶山灌区的一名水利老将,此刻正冒雨在渠堤上巡查。他的身上早已被雨水湿透,但手中的电筒却依然坚定地照向前方。

“快!这里有一处塌方!”周立新的声音在雨幕中显得格外响亮。他迅速指挥抢险队员们赶到现场,只见一处渠堤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缝,泥土和石块不断滚落渠中。

“快!上沙袋!加固堤防!”周立新一边喊,一边带头搬运起沙袋来。在他的带领下,抢险队员们迅速行动起来,一个个沙袋被有序地堆砌在堤防上,形成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另一个抢险现场,赵望新正赤膊上阵,奋力夯实渠堤。他的肌肉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更加健壮有力,每一次挥动铁锹都仿佛在向洪水宣告着韶灌人的不屈与坚强。

“小赵!悠着点!别累坏了!”一旁的郭喜军看着赵望新如此拼命,心中不禁有些担忧。但赵望新只是微微一笑说道:“没事!我还能坚持!”说完他又继续埋头苦干起来。

为有效缓解下游压力,湘潭县射埠镇周家湾节制闸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临时关闭闸门,以削减上游来水的流量。

“我来守在这里,大家请放心!”黄志萍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驻守在周家湾节制闸旁,密切关注水情、雨情,为调度安排提供一手准确数据,而且他一守就是6个小时,直到雨停,水位下降,重新开启周家湾节制闸为止。

7月28日,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每一个参与抢险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安全。

大胆决策 全力抢险

经过连续多日的奋战,韶山灌区南干渠的险情虽然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形势依然严峻。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最终决定自7月30日12时起对南干渠大河坝节制闸以下实施临时性停水措施。

这在南干渠近60年的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一决策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举动,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上游灌溉用水的供应和下游防洪安全之间的平衡。

可即便停水后,施工队伍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湘潭县石潭镇列家桥山体滑坡地段,由于滑坡面积巨大且山体结构复杂,施工难度极大,稍不留意就会造成次生灾害。

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肖学锋、冯传浩、刘静远3人索性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哪怕是“打桩、运土、护坡”等简单的动作,他们都要过问,严格执行,因为每一根桩子都意味着一分安全,一分希望;每一方泥土,都承载着他们的决心,对群众的责任;每一次护坡作业,都构筑起抵御洪水的坚固屏障,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施工进展迅速,滑坡险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就在他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一个新的挑战又摆在他们面前——上游灌溉用水需求与下游抢险救灾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关键时刻,南干渠管理处东山段、石潭段等的干部职工们再次挺身而出。

石潭段的李正平,一名皮肤被晒得黝黑,眼神中却闪烁着坚毅光芒的中年汉子,他24小时不间断地在渠堤上巡逻。后半夜,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他已坚守在岗位上,密切关注着水位的变化,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的安全。

“老李,你去休息一下吧,这里我看着。”见李正平布满血丝的眼睛,维修员心疼地说。但李正平只是摇了摇头,坚定地说:“没事,我还能撑得住。不能有任何闪失。”

而在东山段,田建明正和维修员丁洋一起,紧张地调整着杨林塘泄洪闸的高度,在闷热狭窄的控制室,他的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双手沾满了泥土和油污,精神却异常抖擞。他知道,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渠道的安全,因此他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再加高一点!对,就这样!”田建明大声指挥着,他的声音在暴雨声中虽显得有些微弱,但充满了力量。在他的指挥下,泄洪闸缓缓升起,上游的水流得到了有效控制,下游的防洪压力也得到了缓解。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中,韶山灌区的干部职工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难、不惧危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经过连续多日的艰苦奋战,韶山灌区南干渠的防汛抢险工作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8月8日15时,随着最后一处险情的排除,南干渠恢复了原有的过流能力,清澈的水流再次在渠道中奔腾向前。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辛劳都化为了无尽的喜悦和自豪。那一刻,石潭镇政府送来了一面锦旗。那面锦旗上写着“抢险救灾为人民,急难险重显担当”14个大字。这不仅是对韶山灌区全体干部职工辛勤付出的最高赞誉,更是对他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 2024-08-15 本报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徐冰 刘静远 ——韶山灌区防汛救灾侧记 1 1 湘潭日报 c114933.html 1 勠力同心战风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