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08月16日

韶山市团田村:

打好村集体经济增收“组合拳”

本报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章婷

从原来的省定贫困村,到现在的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韶山市杨林乡团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从无到有,去年达到了30余万元。目前,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正按照“两业”(就业、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集研学、休闲于一体的文旅产业基地,招贤纳士、建立电商平台,扶持村属榨油坊做大做强,进一步拓宽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渠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团田村由原团田村、舒塘村合并而成,全村有867户3546人,耕地面积3790亩,其中水田2800余亩;林地6750亩,其中村集体1314亩。村内舒塘水库是韶山市第二大水库,库容216万立方米,既是韶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旅游点,更是全村90%的稻田及湘乡市金石镇金安村部分稻田的灌溉水源地,灌溉面积达3200多亩,同时兼顾周边人畜生活用水。该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具备较好的自然条件,但是,前些年由于舒塘水库主干渠倒虹管年久失修,破损漏水现象严重,农田灌溉得不到保障;加之村民就业、创业多元化,以及种田效益偏低的现实因素制约,部分耕地陆续面临抛荒危险;特别是一些靠近山坳的水浸田,常年积水排不干,耕作难、收益小,更是无人问津。2019年,在上级有关部门及联点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村里多方筹措40多万元用于购买建材、租用机械设备,动员村民投工投劳,终于将主干渠全线修复,灌溉区农田能够旱涝保收、旱地作物也得到及时补水。

近年来,团田村“两委”相继引进或扶持的多家农业公司(合作社)、种粮大户,流转经营了全村90%以上的水田、旱土,既借地生财,又为部分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他们有序推广“稻+油菜”“稻+蔬菜”“油菜+蔬果”等轮作模式,并开辟适度规模的设施农业基地,主要培育香菇、赤松茸等食用菌,产销两旺,连年实现经营主体、村集体和村民三方共赢目标。

韶山市外环公路团田村齐眉组地段,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农村集镇区,长约2公里的“T”型街道上,每天车来人往十分热闹。一直以来,村“两委”都在想办法遏制流动摊担占道经营的行为,但由于没有合适的经营场地,总是治标不治本。2017年,在市、县(市)政协及韶山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的关心和帮助下,团田村征收了集镇区附近齐眉组的一块土地,利用上级专项帮扶资金,并通过其他渠道自行筹措部分资金,建成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其中,两层楼的建筑占地800平方米,规划布局、分类经营,彻底结束了流动摊担占道的烦恼。同时,通过引进专业公司整体租赁经营集贸市场,村集体每年可创收12万元。

近年来,团田村又筹资新建了榨油坊、提质改造集贸市场,每年增收10余万元,并投资入股邻村一家建材企业,每年可以分红8万元。该村“两委”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任重道远,强基础、纳贤士、兴产业永远在路上,唯有真抓实干,才能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 2024-08-16 本报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章婷 本报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章婷 韶山市团田村: 1 1 湘潭日报 c114978.html 1 打好村集体经济增收“组合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