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
宜昌,因电而兴。一句“一座来电的城市”,彰显其“大国重器”的实力与底气。
这里有世界最大水利枢纽三峡大坝,以0.2%的国土面积,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
这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呜呼,大夫!归去,来兮。”他带来了一切美好,也带来了一世忧伤。
这里还是王昭君和嫘祖的故里,是三国英雄曾经金戈铁马的战场。
8月13日至15日,由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主办的“和美与共 来电宜昌”百家党媒看三峡主题采访活动在湖北宜昌举办。本报记者有幸受邀参加,与全国130多家地市党媒的300多名媒体人相约宜昌,近距离感受美丽宜昌的发展脉动。
旅游产品出圈出彩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意为水流经此地逐渐平缓、高耸的山脉也由此转为较为平坦的丘陵。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宜昌拥有了天赋异禀的“来电”基因,建成水电站400余座,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源源不断输送清洁能源。宜昌,因此享有“世界水电之都”的美誉。如今,游客来宜昌游玩,首当其冲就是一睹以三峡为代表的水利枢纽工程的风采。
8月13日,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此时宜昌的“来电”因子,被绚丽的霓虹光束激活。19时许,与会的300多名媒体人登上“长江三峡10”游轮。甲板上,民俗歌舞表演引人入胜;披上灯光“彩衣”的北岸和南山,在夜色中显得分外迷人。船行期间,天然塔、磨基山、镇江阁、万达广场等名胜景点渐次出镜,传统古韵与时尚活力浸入一江柔波。
当灯光秀缓缓落幕,映入眼帘的便是大家期待已久的“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随着游轮靠近,我们清晰看到了葛洲坝的容颜,一旁高耸的船闸正敞开怀抱迎接着四方来客。当游轮完全进入闸室内,船尾处的闸门开始缓缓关闭,继而闸室蓄水,我们感受到所乘之船在一点点升高,视野也逐渐开阔。当船升至相应水位,前方闸门缓缓开启,此时嘉宾们纷纷掏出手机记录“水涨船高”的精彩时刻。
“长江夜游”旅游产品运营方、湖北三峡文旅集团营销中心主任张茜介绍,“长江夜游”将城市景观、水电文化、三峡特色和夜间休闲深度融合,首创“乘游轮+观夜景+过船闸+灯光秀”模式,已成为宜昌“夜经济”的核心IP。
两岸青山如黛,桥下碧波荡漾。全长10.5公里的兴山古昭公路,不仅是中国首条水上生态环保公路、中国最美水上公路,它还极大便利了附近山区居民的出行。当地负责人告诉我们,为避免开山毁林,保护生态环境,其中有4公里建在峡谷溪流中,工程也因此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不玩水,不夏天。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漂流热”持续升温。在兴山县水月寺镇高岚村境内的朝天吼漂流基地,嘉宾们亲身体验了湍急水流与声光电融合碰撞带来的速度与激情。朝天吼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景区投入7.6亿元精心打造了一个集水上娱乐、峡谷探险、越野赛车、游乐观光、研学拓展、康养休闲、房车露营、特色餐饮及民俗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500万人。
产业转型追新逐绿
“清江清哟长江长,曲曲弯弯向远方……”宜昌傍水而居,因水而兴。浩荡长江为宜昌发展带来一次次历史性机遇,这座峡江小城几经蝶变,快速成长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进入新时代的宜昌,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战略,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冲刺现代化工新材料、生物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等“3+2”主导产业新赛道,全力推动产业逐绿向新。
入秋后,长江大保护公园,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规矩广场游人如织。
长江大保护公园是在废弃煤场基础上建设的滨江生态公园。从它身上,可以窥见宜昌是如何以壮士断腕化解“化工围江”危机,进而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转折性变化、深层次变革的。
“宜昌依江而建、因水而兴。讲好宜昌故事,长江是最好的逻辑起点,而长江大保护,则是永恒的故事主线。”宜昌市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作为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实践中,宜昌确定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战略。
时间回溯到2022年9月16日,宜昌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召开,发出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动员令,“山水辉映、蓝绿交织、人城相融”的目标催人奋进。
2023年8月,宜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三大发展战略,奋力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宜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聚焦“水文章”,不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岸线规划管理,实施长江绿色廊道工程,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打造“电化长江先导区”,守护一江碧水浩荡东流。
出台《宜昌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明确刚性管控“底图单元”和负面清单,形成“三级强管控、四级重实施、五级治末梢”机制,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编制《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规划》,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四水共治”。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宜昌日益深入人心。在加快“两山”转换、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宜昌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启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一轮的探索。
化工是湖北省重点发展的万亿产业之一,也是宜昌的支柱产业。作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过去包括宜昌在内,业内一直面临着磷石膏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这道世界难题。
2021年,为推动科技强省建设,湖北省组建了9家湖北实验室,位于宜昌的三峡实验室是其中之一。它的使命,是通过自主创新,寻求一条解决磷石膏综合利用的科技路径,突破微电子关键化学品和新能源关键材料的技术瓶颈,开发磷系阻燃剂等磷基高端化学品等。
同年12月21日,由宜昌市政府建设,兴发集团牵头,联合中科院过程所、武汉工程大学、三峡大学等11家单位共建的三峡实验室,正式揭牌运行。它也因此成为宜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硬核牵引。
在湖北三峡实验室研发中心的一楼墙壁上,镌刻着几行醒目大字:“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三峡实验室实行独立事业法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聚焦磷石膏综合利用、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硅系基础化学品、新能源关键材料、化工高效装备与智能控制等六大研究方向,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兴发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企业倾向于应用型研发,高校院所则更注重基础科研,三峡实验室的成立有利于产学研深度合作和优势互补。”这位负责人介绍,通过平台招引,叠加宜昌市的人才政策,三峡实验室集聚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工程大学等单位多名高层次人才,产出气凝胶新材料、磷基高端化学品、磷石膏综合利用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了解到宜昌加速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嘉宾们纷纷为其点赞。“宜昌的经济发展没有一味求快,而是坚持生态优先、创新驱动,值得我们学习。”江苏泰州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建兰表示。
文化传承韵味悠扬
“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故名兴山。”宜昌兴山县,地处湖北省西部,位于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的重要节点,是王昭君的故乡。
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兴山段正式开通,兴山高铁站同步启动运行。过去饱受交通之苦的兴山,从此迈入高铁时代。
“兴山站是湖北省内县级站房中面积最大的站,也是全国少有的建在县城里的高铁站。”兴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兴山站设计理念是“昭君故里、兴和山水”,采用现代手法演绎传统汉代风貌。站房以五组高低错落的屋脊形式组成主体形象,屋顶既是汉字“山”的造型,又与自然山水相契合。
同时,作为昭君故里,“和合”的昭君文化元素也融入兴山高铁站的设计中。站房外幕墙格栅,运用古代传统雕窗特色。走进双层候车大厅,木色与银色的色彩搭配,使兴山站兼具古朴与现代气质。
8月15日,记者来到兴山高铁站,远眺群山环抱,高铁线沿古夫河凌空而过;近看,兴山站站房层叠轮廓如连绵起伏的山脉,青瓦木构典雅庄重。这位负责人说,开通两年来,兴山站上下客人近130万人,其中发送客人70多万人,到达客人近60万人。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便利,还让全国的游客将目光投向兴山这座“养在深闺”的美人城。
“兴山昭君村是湖北省内鄂东方向、省外游客去神农架的必经景点。”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兴山抓住交通枢纽优势,从硬件和软件各方面提档升级,迎接八方来客,推出昭君宴、昭君茶等特色美食,打造了昭君人家特色民宿、汉韵剧院、王家老宅、昭君纪念馆等,推动成立宜昌市昭君文化促进会和“昭君文化旅游联盟”,先后举办了重走昭君和亲路、昭君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
8月15日,“昭君出塞”路沿线媒体联盟在兴山成立。未来,13家“昭君出塞”路沿线的城市媒体将持续加强沟通协作,通过内容、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宣传联动,进一步擦亮昭君文化品牌,让更多人知道兴山、了解兴山、爱上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