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08月23日

齐白石楹联作品赏析

楚国良

《齐白石诗词联全集》,杨孟雄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第一版。

白石老人不仅书、画、印独步中华,诗歌亦是清醇、雅正,清若谷风,浩如江海。其联虽未著名,却也是极具书卷气息、生活情趣。老人所擅者多,诗联为书画光芒所掩,亦在情理中。如此看来,真正中华大家,必是禀赋极高,用功特勤,故超人也远,建树者多,实乃历数十百年而难得一现之奇才。

海为龙世界

云是鹤家乡

这是白石老人用他独创的篆体书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一副对联书法作品。在抄写引用传统对联作品时,白石老人并非盲目照搬,而是对个别字进行了改动。此联中的下联原为“天是鹤家乡”,白石老人将其改为“云是鹤家乡”。这样一改,意境和联律对仗更贴切。其笃书亦显得相当大气,与对联文字内容默契统一,甚具顶天立地之势,堪称是白石老人对联书法中的代表作。

三思难下笔/一技几成名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

在白石老人的对联作品中,论艺术的对联占有很大比例。这两副联表达了同一个思想主题,那就是对艺术的追求需要有刻苦的治学精神,对艺术创作需要有厚积薄发的基本功夫的积累:“三思”之后“下笔”,方能出“成名”之作;胸中具有“丘壑”之识的积累,方能笔下有“鬼神”奇绝之作产生。

短短五言小联,却能阐明为艺治学的真谛。

开图草里惊蛇乱

下笔阶前扫叶忙

此联是题为著名画家郭味渠的。字面上直观的是夸奖郭的画技精深,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而客观上则形象地告诉了我们艺术要追求的高境界,那就是艺术家必须热爱生活,要细心地观察生活,去捕捉生活的人或事物内在的本质的东西——精神,才能创作出既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乱真境界的精品。这样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才能引起人们的热爱和共鸣。

莫羡牡丹称富贵

却输梨橘有余甘

白石老人的联作中还不乏抒志和论述人生之佳作。世人都称牡丹为花王,具有富贵之相,为人们所崇尚。而白石老人却说,牡丹虽然有其外在的富贵之相,但与梨和橘比较起来,却缺少那种能给予人们甘甜享受的奉献精神。此联以拟人之法,看是在咏物,实是在写人。

老树著花偏有志

春蚕食叶倒抽丝

这是白石老人的言志联。树老了,但还在开花,这是因它还有生命、还有精神志向;春蚕虽然只吃桑叶,但奉献给人们的却是真丝。此联同样是拟人法,上联写人老了但要有精神,下联写人生的价值意义不是索取而是奉献。这种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不正是白石老人自己的写照吗?

有天下名画 何必忠臣孝子

无人间恶相 不怕马面牛头

白石老人曾为自己写过这样一副自挽联。此联通俗易懂,又颇有幽默诙谐之趣,毫无掩饰地向人们揭示了自己的处世为人之观念。老人首先肯定了自己已“有天下名画”,又何必再追求那些什么“忠臣孝子”的荣誉和名声呢?接着下联又深入一层阐述自己的人生观:人如果从来未去做那些损人利己的坏事(恶相),又哪里怕那些阴间的“马面牛头”呢?从此联中足可见白石老人做事无所求于人,做人无愧于心的高尚人格。

在白石老人的联作中也有谈论儿女亲情的。如挽沁园师:

诱我费尽殷勤 衣钵信真传 三绝不愁知己少

负公尤为期望 功名应无分 一生长笑折腰卑

胡沁园(1847-1914),是胡安国(1072-1137)后裔,湘潭县竹冲韶塘人,擅长工笔画、篆刻、诗文。1889年齐白石27岁时,被胡沁园、陈少蕃收为徒,授之翰墨。齐悟性极高,勤奋异常,与名师、雅士来往频繁,书画交流,艺文互补,一代国画大师由此起步。

如挽妻陈春君联:

怪赤绳老人 系人夫妻 何必使人离别

问黑脸阎王 主我生死 胡不管我团圆

陈春君是齐白石原配夫人,长齐白石一岁,十三岁时到齐家做童养媳,生有三男二女,1940年在湘潭老家去世。其时,齐居北京,撰祭文一、挽联一,遥祭亡妻。

此联别具一格,对仗工整,凄恻伤怀,字里行间,浸透了恩爱夫妻的真挚感情。

还有一副挽继室胡宝珠的对联:

勤俭向夫君

慈祥庇儿女

1919年中元前后,齐与胡宝珠在京成亲。此时前妻尚在。宝珠共生三男三女。1943年宝珠因难产去世。寥寥十个字,如同白石老人那简约的“红花墨叶”大写意画一样,勾勒出一幅传统中国妇女形象:勤俭、慈祥的贤妻良母图。

齐白石楹联艺术特点体现在文化内涵深厚、书法风格独特、联画相互辉映、体裁短小精悍等方面,并达成齐白石楹联艺术“独树一帜,独具魅力,独步中华,独占鳌头”的共识而备受赞誉。我们应当称其楹联为齐白石的“诗书画印联”五绝之一。

--> 2024-08-23 楚国良 楚国良 1 1 湘潭日报 c115220.html 1 齐白石楹联作品赏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