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翻四书五经,重温《大学》一文,颇有触动。特别是其对道德修养的论述,感觉真是字字珠玑,句句振聋发聩!
《大学》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由孔子门生曾参作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宋代学者朱熹将其连同《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成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孙中山先生对《大学》评价甚高,说:“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大学》依据孔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章开篇明义,将其精要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只有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方能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上至善至美的境界。实现“三纲”的具体方法是做到“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通过“三纲八目”,把政治理念和个人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修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就其实际的内容而言,要求人人能正心、诚意,个个能修身、齐家。正心、诚意是修身的起点;齐家是人人的希望和职责;治国、平天下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所以说《大学》是每个人都需要用心学习的学问。
《大学》把“修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环环相扣,充分阐述了“修身”的重要性。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根本混乱,末节就不可能得到治理。对每个人来讲,不以修身为本就意味着所重视的是枝节而忽略了根本,这样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联系当前现实,一些人因忽视了修身养性而误入歧途,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可叹可悲!我们应该从先贤的“修身”中汲取营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治国、平天下”的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