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1路车、15路车、16路车等公交线路的终点,继续向前便走进了一条窄窄的、悠长的街巷。
来时经过了熙熙攘攘,到这街巷竟一下子静了不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香樟郁郁葱葱,催人的鸣笛声渐渐远去,沿街住户坐在靠背椅上打盹,偶尔看得到坍塌的木栏杆、用竹子和泥土筑成的墙壁,那是来自旧时光的气息。
这条街巷有个有趣的名字:半边街。
曾以为,“半边街”只是一个片区地名而已,却不知,真有一条街巷名叫“半边街”。亦不知,这里的一步一趋见证着一段老湘潭的繁华。
繁华旧梦
半边街隶属岳塘区下摄司街道半边街社区,南抵湘江,一头连着喧闹市区,一头连着曾经的下摄司老渡口,与易俗河洛口古镇隔江相望。
总听当地老人说,自明朝开始,半边街只有一边有店面商铺,另一边是农田和菜地。还说,半边街商贾云集,车马杂沓,店铺林立,十分繁华。
我们迫不及待想去寻那些痕迹,透过它们联通当年的故事。
半边街53号最先吸引目光。从外观看,其二楼是老式的未经粉刷的红砖墙,墙上“工农饮食店”几个大字饱经风霜却依旧完好。
70岁的蔡国祥在这栋房子里土生土长。他的父亲是一名华侨,因抗战来到湖南,长沙大会战失败后,参战负伤的父亲辗转来到湘潭半边街。父亲从小就有经商经历,见下摄司渡口热闹,便当起了小货郎,赚了些钱,买下现在的住处安顿下来,“算起来,这个房子建于上世纪40年代初,刚开始没这么大,后来多次改建。”
“那时候半边街好热闹,号称‘小南京’!”蔡家是这场繁华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蔡国祥的父亲在住处开起了饮食店,名曰“广南饮食店”,店内生意火爆,连门口炸油条、做牛角酥的也做手脚不赢。
走出饮食店,走上半边街,南杂店、百货店、皮鞋店、蔬菜店、肉店、药店、照相馆、理发店、副食品店、寄卖行、茶馆、豆腐店、铁铺、补锅店……商家店铺鳞次栉比,各色商品应有尽有。
对于孩子来说,繁华与他们无关,只要热闹就好。
小时候,蔡国祥就是和伙伴们在街上各色商店里玩,没有玩具,只有捉迷藏、滚铁环、下跳子棋等,谁输了就打手板心。孩子们总要玩到晚上10点多才回,街上的店铺起码要到晚上12点才关门,其热闹程度可见一斑。
“这里是南杂店,对面就是补锅的,这里是皮鞋店,这里是豆腐作坊……”而今走在半边街,往事一幕幕,蔡国祥心中依旧清晰。
历史浮沉
半边街的繁华还得从母亲河湘江说起。
湘江南来,造就了湘潭段的黄金水道。明朝时期,下摄司是最好的码头之一。此时,码头旁已有了三五店面,卖些南杂、茶水、鞋子之类,路东边却全是农田与菜土,人们称之为“半边街”。
其实,这并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半边街”,应该称作“老半边街”。
蔡国祥试着带我们去寻老半边街。从半边街西边的一个分叉路口拐弯,经过一片居民区,在靠近湘江的位置停下来即是,可如今这里是居民区,完全没有了昔日街巷的模样。
当然不会再有当年的模样,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老半边街就开始传递接力棒了——
从半边街社区提供的史料中可知,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央电工落户下摄司,成为湘潭历史上最早的企业之一,这里相继建成了电机厂、发电厂、电灯厂等企业。
在紧挨老半边街的东头,电厂修建了职工宿舍,又将通往江边码头的道路拓宽。于是,东边的人气逐渐聚集,也建起了房子,开起了饭店、茶馆等。
1936年,老半边街的东边又有了新动静。新修的潭衡公路从这里经过,下摄司汽车渡口码头同时建成,格局从此大变样,因距离人流密集的工厂更近,交通也更为便利,人们纷纷在公路两边新建店铺,一条新的街区形成,这便是今天的半边街。
到上世纪50年代,因电力需求旺盛,湘潭电厂开始扩建,职工多达几千人,逐渐发展成湖南省最大的火电厂。随着人气的空前旺盛,半边街也迎来了最繁华的时代。
上世纪40年代蔡家在半边街的落户、饮食店生意的火爆、蔡国祥记忆里的“小南京”等景象,便是这场繁华最具象的映照。
“大概从70年代开始,慢慢地就不热闹了。”繁华总有落幕时,蔡国祥说到这,似有一种曲终人散的落寞。
1965年,涟水大桥建成通车,汽车再也不需要经下摄司老渡口过湘江了,只有去往洛口的行人仍然从渡口走水路。
1993年12月,湘潭二大桥建成通车,经湘江去往易俗河的行程较之前缩短了17.4公里,昔日的老渡口彻底失去了交通优势,半边街的喧嚣也跟着日渐消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来时代的巨变,这些都写在了半边街的扉页上,多么令人感慨万千却又回味悠长。
留住乡愁
新中国成立后,蔡家的房子被租用,开了新的饮食公司,这便是“工农饮食店”。房子的建筑本体也几经修改,1974年至1975年间,房子改建成砖混结构,以前的老建筑结构也保留了一部分。
在这里,仍然可以看到纵深很狭长的老式房屋结构,可以看到用木板拼成的地面,屋顶结构也是木制的,墙壁很有特色,是用竹子和泥混合做成的,蔡国祥称之为“织壁”,这些曾是湘潭老房子的“标配”。蔡国祥还留存了不少老物件,木衣柜、大水缸等,极具年代感。
而在半边街上,如果慢慢地走一遭,也会看到不同时代的印记。
这里有坍塌后只剩下二楼木栅栏的老房子;有流行于上世纪后期的红砖房;有后来时兴的外墙贴着彩色小瓷片的民房;有刷着绿漆的木门,有铁栅栏门,也有不锈钢伸缩门。可以看到写着“全国拨打”字样的公用电话屋,看到建筑时间远近不一的商品房……
还有老街居民悠闲惬意的生活场景。天气晴好时,居民们沿街K歌自嗨,下象棋,三五好友在门前闲聊……大家很享受半边老街的生活,蔡国祥也一直守着“工农饮食店”,尽管孩子们在外面发展得不错。
走着走着,便来到了下摄司老渡口。
“那时候,汽车也是乘船过河!渡汽车不要出钱,渡人就要出钱,所以好多人混到汽车那边过江……”蔡国祥所说的情景,是“80后”“90后”“00后”难以想象的。当年下摄司汽车渡口码头建成时,配有板筏两只,每船每次渡汽车两台。到了1946年,汽车码头改为两台小火轮拖船,每船每次能渡汽车6至8台。
如今,老渡口处正在加紧建设下摄司大桥,往日痕迹荡然无存,只有全新的生机。
有些记忆,挥之不去;有些现实,无法逃避。
半边街上存留的历史痕迹已经不多了,蔡家的“工农饮食店”目前还算保留较好,蔡国祥说房子是几个兄弟姐妹共有的,孩子们也不会回来住,以后房子何去何从,还真不知道。
为了保留一份乡愁,近年来半边街社区致力于打造“半边街历史文化街”,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