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ee your monsters I see your pain……”炎炎夏日,雨湖区和平街道民乐社区教室里传出悠扬的歌声,丁乙和伙伴们正带领着孩子们学习英文歌曲《Monsters》。丁乙是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大二学生,也是该校暑期“三下乡”民乐社区实践团队队长。她告诉我们,他们团队由两名指导老师和9名大学生组成。在近半个月的实践活动中,他们为民乐社区约40名孩子开设了趣味编程和趣味英语公益课,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收获良多。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机器人红色的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趣味编程课上,在讲解机器人智能跟随功能时,实践团队成员的提问引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有的回答:“是为了好看,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则说:“是为了酷炫的效果,就像奥特曼一样。”还有的猜测:“红色的眼睛可以用来发射激光。”
丁乙介绍,这样的提问设计还有很多,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授课效果。参加公益课的孩子年龄跨度比较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知识的接受程度不同。为此,他们团队精心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从课程中受益。为了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编程的基本概念,他们设计了“搭建机器人”游戏,让孩子们通过操作积木模块来实现基本的编程指令。这种带有游戏性质的任务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还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编程基础知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孩子们,他们则设计了“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特定动作”等更为复杂挑战任务,提升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的孩子每天都主动要求来学习,看到他成功完成一项编程任务后兴奋的笑容,我特别欣慰。”一位家长感慨。
用心上好每一节课
“团队成员都很努力,用心上好每一节课。但即使在上课前做足了准备,进行了多次模拟,课堂上仍无法避免发生意外。”有一次,丁乙以“从北京去深圳,采取什么方式前往最快”引入话题,孩子们回答“坐飞机”“坐高铁”。当她想继续引导时,却发现一些孩子在下面眉飞色舞地讲起了自己坐飞机、坐高铁的经历等。
“只有走上讲台,才能真正体会到给孩子们上课是多么不容易。”丁乙说,课堂上,她既要保证所讲内容足够吸引人,又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还要管好课堂纪律。由于孩子们来自同一个社区,有的是兄弟姐妹,有的是同学邻居,相互之间认识,加上公益课没有学校上课那么正式,孩子们很容易出现交头接耳自由交流和分心的情况,影响讲课堂效果。对此,他们团队后来进行了专门研究讨论,针对各种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增强了对课堂的掌控力。
还有一次,团队成员张雨洁在备课时遇到了困难。那堂课是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张雨洁准备以《西游记》引入课堂,但如何用英语表达才能让孩子们都听得懂成了“拦路虎”。团队其他成员纷纷帮她想办法,还在网上找了许多优秀教师的公开视频。后来,丁乙陪张雨洁看视频看到凌晨两点多,终于研究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我们每天都会一起总结当天的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将课上得更完美,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进步。”丁乙表示,这段经历是她一生无比宝贵的财富。
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我一直以为我是来教他们的,但那一刻,我发现他们同样也带给我成长和启迪,其实我们在互相学习。”丁乙回忆,有一节课,她拿出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国旗贴纸,让孩子们识别是哪个国家,结果孩子们不仅答对了国家名字,还讲出一些她不知道的知识,让她十分意外和惊喜。
实践活动结束当天,团队成员拍完合影后准备离开,一名孩子拿着本子和笔突然跑过来说:“各位老师,你们要走了吗?我真的舍不得你们,你们可以把电话号码写给我吗?”两天后,丁乙接到了这名孩子的电话。孩子跟她聊学习生活、暑假收获,以及对她的思念等。这个电话让她有些意外,也让她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孩子们的认可让我很开心,坚定了我成为一名教师的志向。我将努力学习,今后扎根基层教育,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栋梁之材,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丁乙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