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开展至今,已有192批次、超过24万人参加。活动开展以来,呈现出线路多点开发、容量日趋增加,课程形式多样、内容日趋丰富,以及基地设施齐全、后勤保障充分等特点。
然而,在与20多名研学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对研学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跟团体验后,笔者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各场馆机构之间责任与权利分配不平衡,导致工作冷热不均;研学活动安排过于复杂,师生感到疲惫不堪;研学资源缺乏打磨,研学效果不佳;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可以改善上述不足,助推“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提质增效。
顶层设计、科学谋划,让研学能力更强
首先,要厘清研学目标。学生来韶山研学的目的是深入探索韶山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实地感受一代伟人高尚的人生态度、道德情操和人格风范。要将这份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科学设置研学活动,精心规划研学线路,避免出现走马观花、走过场的现象。
其次,要加强共建共享。通过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确保研学课程的统一规划,促进研学资源共享和公平分配,实现各场馆间课程整体协调,进一步优化配置。
再者,要推进研学课程标准化建设,实行“3+3,同课不同线”模式。“3+3”即第一天的一场开班仪式、一次故居瞻仰、一堂思政大课,以及第二天的3场展教结合课程——《向毛主席学艰苦朴素》《向毛主席学读书》《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这一模式下可拓展新教学点,如南岸私塾、毛泽东广场、毛氏宗祠等,讲授和相关场馆相同的课程,并统一各线路的课程内容,达到所有线路课程统一、分流不分课的目的。
协同开发、各放异彩,让学习效果更好
由于缺乏统一的备课和协调机制,各场馆独立开发课程,没有对所有课程进行统一设计和开发,部分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碎片化或表述不一致等问题。且部分课程开发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场馆课程没有突出自身独特优势,课程整体效果参差不齐。
因此,首先要引进优质课程开发团队,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场馆要鼓励课程开发团队与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以及技术专家等跨领域合作。其次,各场馆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由于研学时间有限,各场馆在课程开发上要从小切口入手,深挖自身优势,集中力量打造1至2个精品研学课程。
厘清职责、完善机制,让教师热情更高
研学教师能否全身心投入研学授课,决定着研学课堂的生命力。目前,韶山研学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兼职师资队伍大、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角色定位不清晰等特征。只有厘清师资职责、完善队伍建设机制才能提高研学教师的教学热情与教学能力,从而保证研学课程的实施质量和教育效果。
首先,要厘清兼职研学教师的岗位职责。各场馆要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加强研学教师的主题培训,以保障研学教师的基本教学水平与能力。其次,要不断完善队伍建设机制。确保各场馆研学教师的准入门槛、课时量、薪资待遇等总体上达到同一水平。
数字赋能、虚实结合,让研学场域拓宽
为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拓展研学的边界,需要加强数字化手段在研学课程中的应用。在展教结合教学点,增设多功能数字化黑板,充分运用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辅助手段,丰富课程呈现的效果。
推动场馆数字化转型,实现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的全方位学习。通过推动各场馆的数字化建设,将实地容量有限、不可移动的场馆转化为线上虚拟资源。例如,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校的虚拟仿真教学基地,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优质场馆合作,通过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打造了《聆听遗物故事,领略伟人风范——数字技术下的〈毛主席遗物展〉里的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从而延展了育人场域,提升了育人效能。
此外,应开发线上研学平台,鼓励假期家庭式研学。目前,韶山研学主要由学校统一组织开展,而在寒暑假期间,研学资源往往处于闲置状态。通过开发线上研学推广平台,研发家庭式研学新路线,可以有效激活闲置的研学资源,推动红色研学文化业态的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扩大“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的教育效能。
(作者系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本文系市社科联2024年度“领导出题·专家答题”社科规划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