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老同学聚会中,一个长期在外地生活的同学邀请我和他一起唱《刘海砍樵》。这支曲太熟悉了,可谁知道唱起来我居然既跑调又跟不上节奏,尴尬极了。为此,我决心学唱花鼓戏。
八年前,我如愿参加了老年大学花鼓戏唱腔班,学的是以长沙方言为主的花鼓戏。授课教师是精通花鼓戏且拥有丰富舞台经验的李萍和黄丹两位老师。
针对老年学生的特点,两位老师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推广戏曲艺术。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乡土艺术的熏陶。老师从花鼓戏起源与戏种给我们讲授。花鼓戏有长沙花鼓戏、宁乡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和常德花鼓戏等几十个不同的戏种。其中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湖南花鼓戏的唱法不仅有颤与不颤的方法,还有很多润腔方法。正因为有这些经过润饰的唱腔,才构成了那浓郁的花鼓戏唱腔地方特色。触电腔,也称气震音,在这个音上强烈快速地颤抖,似触电一般,也因喉头急剧颤动,造成快速波动,亦称气震音。花鼓戏的花舌腔,特点就是打嘟啰。老师告诉我们,要用舌头顶前两颗门牙打,要不断练习。这些都是基本功。
李萍老师拉琴如行云流水,根据老年学生特点,教学时,遇到高音都降低一个调;黄丹老师逐字逐句教,教学时生动细致,行腔、归韵、收音都很好。两位老师有魅力,接地气,授课时声情并茂,先示范演唱,再带领同学们一起唱。老师强调,万调不离其宗,字丢出来再行腔,字要落在音上。
学习期间我们了解到,花鼓戏的音乐曲调有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连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一是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二是打锣腔,又称锣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三是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四是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老师说,花鼓戏里喜怒哀乐都有。在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方面,老师强调感情要投入。例如,唱《九连环》和《洗菜心》要体现少女怀春,节奏明快,唱腔娇、甜;唱《打铜锣》中林十娘的“谷子金金黄”,要体现林十娘的自私;唱《送货路上》何大妈的“好媳妇早早过门”,则要体现何大妈的喜悦。黄老师在授课时结合演讲的内容给我们做一些展示,如讲到如何表现不同年龄的人时,可以以动作来区分。首先是少女,步履轻盈,动作欢快,具有朝气;其次是已婚妇人,左摇右摆,娇媚动人;最后是老妪,踮着小碎步,身体一步一颤,似倾似斜……
最有意思的是边唱边演。在筹备期末联欢会时,两位老师指导我们全班同学,男女各成一排,演唱《扯白歌》。老师作出各种形态,大家兴趣盎然,笑声不断。
经过一年的学习,我的演唱水平有所提高,唱《刘海砍樵》不再是难题了。我最喜欢花鼓小调《洗菜心》《瓜子红》。《洗菜心》中小妹子借物抒情,随着“哪一位年少的哥哥……”音韵拉长,醉人的吟咏,慢慢在思绪里涣散开来,真是妙不可言!如今和花鼓戏爱好者们在一起,我可以一展歌喉了。
我学唱花鼓戏已经好几年,既提高业余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又愉悦身心,越学越有味。花鼓戏悦耳动听,中西乐混合,动听悦耳,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每逢佳节或是婚丧典礼,如歌如泣的花鼓调一唱起,便会逗引出家乡人或喜或悲的共鸣来。花鼓戏成了家乡人生活的一部分,充实了一代又一代家乡人的文化生活,也在一代又一代家乡人的口里不断传承。
我爱家乡花鼓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