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一提到习作,你们是不是有很多“苦水”要倒呢?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其实老师也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不用担心,赵老师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四“心”习作法,愿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妙笔生花!
一、“心”悟生活,有米可炊
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也是这样。没有素材下手,怎么能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作文呢!那作文素材从哪里来呢?其实就来自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你用心感受,生活中的任何事、任何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习作素材。
如果我们能用心感受云卷云舒、雨珠乱跳、雾如迷境、雪覆大地、大树轻舞、小草欢欣、虫鸣鸟唱的话,我们可以在写景的习作中尽情展现这些美景,让读者跟着我们的笔触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的笔将成为大自然的代言人。
如果我们能用心和动物、植物做朋友,观察它们的点滴变化,那读者就可以在我们的习作中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以及相互成就之美,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如果我们能用心观察周围的人,我们就能感受到父母严格要求的爱、老师放手让你出错的别样的爱、同学调皮带给你的快乐、陌生人的友善带给你的触动……我们的笔就可以成为最美妙的画笔,为人物描摹最精致的画像。
用心感受每个瞬间,习作能成为你的生活练笔场,你的生活也将在你的笔下绚丽多彩起来!
二、“心”沉课本,有法可鉴
如果要评选最好的习作老师,那赵老师一定会选择语文课本。这可是我们的习作宝藏呢!
开头想写得有新意?我们可以学学“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我们也可以写“某某同学简直是一道酸辣土豆丝”“燕子是最高明的建筑师”,给人无限的想象,多美呀!
中间写得不具体?那就回味一下课本中的文章。比如《麻雀》等课文教给了我们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爬山虎的脚》等教给了我们观察的方法,《慈母情深》等教给了我们选取事例和对人物进行描摹的方法。把课本中的方法用起来,何愁文章不具体、篇幅不够呢?
结尾想写得有意境?那就可以学《父爱之舟》的结尾“……醒来,枕头一片湿”,将对父亲的爱和愧疚蕴含在“一片湿”中,让人回味无穷。我们也可以学着用“回过神来,我的鼻子一阵发酸……”结尾,多有意境呀!
文章的立意想更有深意?那就学学《陀螺》《桂花雨》等文章吧。写事也好,写人也罢,哪怕是写物,如果能在文章当中蕴含一点哲理或感悟的话,文章就得到了升华,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反复琢磨课本,将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写作实践中,习作便能行云流水了。
三、“心”积底蕴,有“菜”可添
吃饭只能填饱肚子,加点菜的话,饭才能有滋有味。日常大量的积累,就是我们习作的“菜”,积累得越多,“菜”就能越丰富多样,文章的“彩”就能更绚丽。
日常,我们要积累词语、成语、名句、有启示意义的句子、有创新表达的句子、有新鲜感的句子等。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巴掌本”放在口袋里,随时积累、记录,就能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比如,在习作《形形色色的人》中,写不动声色地帮助我们的老师时加上一句“师恩如雨,润物无声”;写笑声爽朗的同学时加上一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不是让人觉得更生动了呢?
诗圣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能赠予我们无尽的习作宝藏。
四、“心”思熟练,有文可作
我们常说“熟能生巧”,习作亦是如此。只有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我们习作时才能下笔有文。因此,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
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到的、听到的、问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风景。仿写、随笔、日记等,不限形式,不限体裁,不限内容,静下心来去记录,去享受,日增月益,我们的文笔会越来越好,文章质量会越来越高。同学们,你们愿意试试吗?
习作无他法,有心即可成。同学们,愿你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堂的有心人,积累的有心人,练笔的有心人,愿你们都能厚积薄发、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