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10月14日

为乡村“著名” 助力乡村“扬名”

——湘潭市全力推动乡村地名建设服务

本报记者 吴珊 通讯员 罗群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地名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发挥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湘潭市民政局根据民政部的通知要求,全面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旨在通过科学编制地名方案、加强乡村地名命名设标、推进乡村地名信息化服务以及开展乡村地名服务示范点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乡村地名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建机制强保障,健全服务运行体系

2023年以来,湘潭市认真贯彻落实国、省“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安排部署,通过采取“六举措”,即:建机制、创示范、夯基础、谋关键、深耕作、抓转化;促“六强”,即:强保障、强引领、强根基、强支撑、强活力、强运用,着力推进乡村地名建设服务高质量发展。

全市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工作保障和经费保障,确保工作有序运行。我市将“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指标,全年共投入600多万元加强乡村地名建设服务。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和工作统筹。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上下联动推进机制,有力、有序推进工作实施。建立乡村道路批量命名机制,制定印发《湘潭市乡村道路命名(更名)工作操作指南》,规范乡村道路命名征集、审核、论证、公示、审批、备案公告等各相关工作程序和具体内容,为乡村道路命名、设标、信息化服务等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引。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建立湘潭市区划地名专家库,定期组织专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服务能力和水平。

创示范强引领,打造“一县一品”工作格局

乡村地名标志是乡村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今年,湘潭市开展全国“乡村著名行动”先行示范区和市级示范点创建活动,以点扩面辐射引领,探索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形成了一批符合地方实际和特色的工作推进模式。全市5个县(市)区以镇(或村)为单位共打造了8个“乡村著名行动”市级示范点,并结合当地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典型景观、发展成就等资源,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旅游、纪念地等地名品牌,推动形成了“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工作格局。

雨湖区深入推进“地名+治理、地名+科技、地名+……”工作推进模式,经国、省层层筛选,成功入选全国“乡村著名行动”先行示范区创建名单,并由民政部进行了网上评审;岳塘区以融合发展为主题,打通城乡公共服务壁垒,实现城乡地名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湘潭县聚焦群众需求凝心聚力,全面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和品牌化水平,为百姓出行、山货进城、快递进乡提供更全更密更准的地名服务输出,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湘乡市命名了一批展现美丽乡村风貌的“安居”地名、助推产业兴旺的“乐业”地名和彰显农村文化特色的“乡愁”地名,让乡村地名有看头、有内涵、有讲究;韶山市紧紧围绕红色文旅发展为核心,通过深化乡村地名建设服务,进一步推进乡村地名命名设标标准化、地名服务优质化、地名产品品牌化。

夯基础强根基,织密乡村地名服务网络

“让乡村的大地、山水、道路都有名字,让快递精准找到每一家。”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明确,要通过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把乡村精准治理基础夯实起来,通过繁荣地名文化使乡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通过深化地名信息服务把乡村与城市联通起来。

银环路、银敖路、银北路……为了让韶山市银田村这张具有悠久历史的地理“名片”永久传承并发扬光大,用好用活“银”字资源,让地名服务网络“密”起来,全村道路命名以“银”字为首,结合人文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新时代精神,开展乡村道路名称征集,形成了完整的交通网络。全村共命名乡村道路9条,全部包含“银”字。

湘乡市乡村道路命名各具特色。如东郊乡的宜康路,从该村1组起途径村部、东山湖至东岸村,此路段2023年被评为“国家四好公路”。命名为“宜康路”,体现了当地村民追求和谐、富强的愿望,以及创建宜居生活环境和打造小康生活的信心。金薮乡金薮村为推介当地油茶特色产业,在路口竖立了“油茶之乡——秀美金薮欢迎您”的石碑,同时在路两旁的墙壁上创作了题为“天赋金薮油茶,沁润幸福生活”的主题壁画,开辟了宣传油茶特色产业新阵地的同时,美化了人居环境。4A级景区——新茅浒水乡的必经之道命名为“迎宾路”,带给游客“夹道欢迎”的亲切感。

雨湖区将响水乡红星村和鹤岭村打造成“乡村著名行动”示范村,打造“黄君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等历史文化记忆馆,以点扩面辐射引领,探索经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当前,红星村和鹤岭村已完成29条乡村道路命名。

2023年底,民政部门协同资规、交通、水利、文旅等部门,对全市乡村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街路巷、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等命名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梳理出当前我市主要存在乡村道路“有地无名”“有名不规范”等问题。2024年初,市、县、乡(镇)、村四级合力启动乡村道路命名工作,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民情恳谈会、屋场会等形式,摸底统计全市拟命名乡村道路3387条,并结合历史文化,首批批量命名乡村道路756条。

谋关键强支撑,为乡村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城乡无名道路命名设标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经济工程和民生工程,本质上是要服务好经济发展,为“物流下乡、快递进村、农特产品上市”等装上腾飞的“数字翅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名信息服务已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著名行动”中,民政部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加强乡村地名信息采集、整理、汇聚工作,推动乡村地名信息上图、上网。同时,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图上地名自主上传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农业合作社、种养殖基地等惠农助农兴趣点,实现地名信息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

目前,雨湖区已征集地名道路等信息1324条,规范设置主路牌828处、指向牌1380处,引导居民通过互联网地图自主采集上传当地地名道路信息及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1165处,实现乡村道路网络、乡村地名指向标志、乡村地名入网上图等“三个全覆盖”,为居民提供完善、准确、便捷的地名导向服务。推广将地名标志与便民服务相结合的“智慧路牌”,开展“数字地名”建设,居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实时了解路名含义、当前所处位置、查询周边便民设施等,实现综合治理多元化、精细化。

湘乡市各试点乡镇严格按照《湘潭市命名道路指南》开展道路命名。目前,村级乡村道路命名征集工作全面完成。金薮、栗山、虞唐、东郊4个乡镇已经召开联席会议,完成本辖区乡村道路命名审核,同时,梅桥镇也有5条道路正在申请重新命名。

今年,民政部门对全市农家乐、种养殖基地、农村合作社、快递点、民居点、研学基地等助农惠农兴趣点“入网上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采集上图助农惠农兴趣点新地名信息368个,纠错上图旧地名信息176个。

深耕作强活力,加强乡村地名文化保护传承

地名传承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是乡愁记忆。

在雨湖区,“夕阳下的银杏树”“秋瑾故居”等《雨湖区地名文化故事》已完成60余篇,激活“碑头”“十八总”“三义井”“洗脚桥”“观湘门”等老地名30余个。 编制8个镇级地名规划,高标准完成了雨湖区标准地名图、录、典、志等合计2万余条,对雨湖区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地名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挖掘和展示蕴含在地名中的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将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因地制宜建设“雅爱塘”美丽屋场等地名文化展示阵地、“窑湾”“杨度故居”等地名文化主题公园,提升地名文化可见度。

岳塘区通过座谈会、屋场会等形式吸引村民诉说地名故事,阳塘村也积极行动,重新挖掘了牌楼山、大阳塘、龙王狮神庙等地名。同时,还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命名道路,依托龙山狮山神庙,命名了龙山路,做到了“闻其名,知其位”。

韶山银田村深入开展乡村地名故事寻访,多层面挖掘人文地理故事,如李家冲的来历、坞塘的来历等,充分动员乡贤、退休干部、教师、热心人士等参与,挖掘历史文化,集中会商研讨。开展了“全民阅读”“地名文化进乡村”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地名故事宣讲、学习和推广,用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脉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湘潭县碧泉村在路牌细节处理上创新性地融入了历史文化精髓,如通往碧泉潭潭眼的碧泉潭路、泉水灌溉的核心种植区域清泉路等,都展现了碧泉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深厚底蕴。

近年来,各级、各地广泛开展乡村地名故事寻访活动,组织和发动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采编乡村地名故事,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地名故事征集,市、县、乡、村四级分别编撰印制《湘潭老城故事》《雨湖区地名文化故事》《云湖钩沉》《碧泉书院史话》和《湖湘学之源—碧泉书院》等地名故事书籍。

抓转化强运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地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和产业潜力。在“乡村著名行动”中,民政部要求各地民政部门深入挖掘乡村地名的内在价值,结合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发展需求,创新乡村地名应用场景和模式。通过地名赋能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韶山市依托“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品牌,精心命名全省首批文旅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最忆韶山冲”,全省首批文旅消费“新生代新场景”韶山军博园,国家4A景区银田银河景区等一批红色地名文化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名,积极探索开创红色地名旅游线路,丰富韶山旅游“新地标”,全年接待红培学员27.76万人次、省内外中小学生61万人次。

雨湖区培育“地名+直播+农副产品”产业发展模式,搭建“阅读小屋”“直播小屋”,在宣传地名文化、传播地名故事的同时,开展助农直播活动;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作用,注重在产业品牌塑造中植入地名元素,集中打造“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如湘潭矮脚白、九华红菜薹、沙子岭猪、姜畲“蘑蘑哒”(黑鸡枞菌)等,提升乡村产业品牌的附加值、影响力和美誉度,目前“蘑蘑哒”黑鸡枞菌产能已占国内市场的30%以上,带动周边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0万元,农民收入增速达15%以上。

“乡村著名行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它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 2024-10-14 本报记者 吴珊 通讯员 罗群义 ——湘潭市全力推动乡村地名建设服务 1 1 湘潭日报 c117892.html 1 为乡村“著名” 助力乡村“扬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