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新春 通讯员 庞新梅
在韶山,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园丁”:她不仅传授知识,更用心灵滋润心灵,为无数孩子点亮希望之灯;她不仅自己实践,更培养和带领心理团队走家入户,用爱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她不仅潜心创新研究,更激励指导青年教师成为科研骨干。她,就是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彭辉,一位给孩子心灵“点灯”的人。
用“心”陪伴,为孩子点上希望之“灯”
彭辉的事业轨迹似乎有点与众不同。
1990年,她从学校毕业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2003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开始关注、涉猎心理学领域;2005年,一直在思考自我未来发展、专业定向的彭辉,开始正式学习心理学;2006年,她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且合格,并到中德心理医院、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等单位参加心理剧、精神分析、沙盘治疗等学习;2008年,彭辉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成为韶山心理咨询师第一人;2009年,她与别人一起成立了“海底之家”精神分析成长小组;2012年,彭辉又牵头组建韶山市心理成长指导中心……
彭辉说,之所以走上这条道路,是因为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那些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孩子,触动了她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她说,“教育之本质,在于心灵之唤醒。”
此后,她将专业研究锚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余,倾心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讲座、亲子活动、读书活动……她敏锐洞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将热爱与责任转化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小鑫是一名多动症儿童,因自控力差,在交往与学习中障碍重重,妈妈无奈只能休假全程陪伴。彭辉得知后,诚挚邀请他们来心理成长指导中心。一次次真诚的陪伴,让小鑫渐渐有了规则意识。最终,小鑫独立上学,妈妈重返岗位,希望之花在他们脸上绽放。
珊珊是高三美术考生,因被学习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抑郁情绪滋生,与室友冲突不断。彭辉通过面谈与微信交流,给予她温暖陪伴。不久后,珊珊顺利参加高考,踏入大学之门。
在彭辉的工作实践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过,在她看来,自己只不过是为孩子点上了一盏希望的“灯”。
点燃火焰,传递爱与奉献的温暖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尤其匮乏。彭辉深知独木不成林的道理,决定为韶山培养出首个心理教育团队。
她组建读书小组,开展学习沙龙,影响并推荐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考证。
作为一名优秀初中班主任,徐晟曾为班级管理难题而苦恼。彭辉耐心解惑,让她洞悉青春期孩子成长规律与需求,找到管理良策。在她的鼓励下,徐晟学习并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转岗成为韶山学校专职心理老师、湘潭市和韶山市两级心理名师工作室导师。
曾因孩子教育而焦虑不安的伟华老师,在彭辉组织的“爱与希望”读书小组中迅速成长,也成功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成为湘潭市心理名师工作室成员、韶山市心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就这样,彭辉用智慧与热情,点燃老师们对心理学知识的热爱之火,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在,韶山拥有心理名师工作室一个、骨干教师10名,一支稳定且分层分级的心育团队已然成形,并连年在省、市心理学科竞赛中斩获佳绩。
彭辉带领心理教师及志愿者团队发起了“童享未来”关爱留守、困境儿童项目,将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心理服务送至乡村学校、村儿童之家,覆盖全市孤儿。即使在2020年疫情严峻时期,项目也没有中断,只是将活动搬到了线上;她又组织6所学校参与家校共育项目,带领心理骨干将家庭教育讲座送进学校、乡村、社区,参与湖南省民生实事项目,组建韶山市“向阳花”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团队,为家长服务,有力推动全市校家社共育、幼小衔接、科学家教工作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为孩子们传递着更多爱与奉献的温暖。
创新不止,探索心育科研新路径
社会在快速发展变化,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不断更新。为此,彭辉时刻关注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将新理论、新方法融入教研管理。
彭辉投身课题研究,先后参与6个省市级课题,开展生涯教育、思政课堂、劳动教育等研究。她积极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激发内驱力,结合韶山红色教育实际,开展生涯教育与积极学习力提升研究。她主持的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红色文化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实践研究》,带动小学、初中两个子课题共40多名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课题成果在全省教育科研成果生涯教育专题会上推广,其本人的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成员也获得4个湘潭市级成果奖励。
作为核心成员,彭辉参与了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1个(已结题)、“十四五”规划课题1个(在研)。在她指导下,韶山市8年间有61个国家、省市级课题结题,2项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湘潭市特等奖等15项奖励,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就有9个,一大批老师成为科研骨干。
心育科研的新路径,在彭辉和她的团队脚下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