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10月23日

“重温韶灌建设史”系列报道

59棵棕树

本报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周振华

上世纪60年代修建韶山灌区时,湘乡一民工团“修渠不弃树”的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

当时,湘乡湖山二连负责修建的渠道地段位于山枣公社万贯大队第七生产队。这个生产队的大坟山壕基上,长着59棵棕树,按施工规划要全部挖掉。

连指导员曹习章心想,俗话说“千棕万桐,永远不穷”,这59棵棕树,是生产队最好的一项常年收入,挖掉太可惜了,帮助移栽呢,至少要30个劳动日。空想不如实干,民工遵照《为人民服务》的教导,第二天动手,由曹习章亲自带了12个民工,花了两天时间,将棕树全部移栽好,并专门确定两个民工管理,保证棵棵成活。

生产队的社员得知这个情况后,非常感激,向湖山二连送了一封感谢信和20双草鞋。

二连的同志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再三推辞不收草鞋,并说:“你们山枣万贯的民工,在工地上也是为人民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但是,由于送的坚决要送,接的坚决不接,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指导员出面:“盛情难却,我们就收下了!”后又把这20双草鞋,转送给了修韶山灌区工程的万贯大队的民工。

碰巧,把棕树栽好后,天上明净无云,一直晴了半个月。保证棕树成活的那两位民工,因白天有工地上的任务,只好晚上加班浇水。但此时正好是农历八月下旬,碰不上月亮,硬是打着手电担水淋树,一直坚持到棕树长出了新叶。万贯七队的社员反映:“湖山二连的民工,把我们的棕树看得比他们自己的事情还重要十倍,这个硬是高标准的为人民服务。”

--> 2024-10-23 本报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周振华 本报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周振华 “重温韶灌建设史”系列报道 1 1 湘潭日报 c119167.html 1 59棵棕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