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10月27日

李渔叔的乡愁与杨梅洲

刘啸虎 李一诺 张坤晔

李渔叔(1905-1973),湘潭人,名明志,字渔叔,以字行,晚号墨堂,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地区著名诗人、学者,在台有“湖南第一才子”之称。

作为湘潭人,李渔叔少时深受湖湘文化熏陶。他自幼从学于赵启霖、孙文昱等名士,还拜师于杨度胞弟、著名学者杨钧。李渔叔一生勤于诗文著述,有《花延年室诗》《三台诗传》《鱼千里斋随笔》《风帘客话》等存世,因晚年专于墨学而又有《墨子今注今译》《墨辩新注》《墨子选注》等,在台湾文化界影响巨大。

他虽常年在外辗转,更于1949年离开大陆赴台,但对湘潭故里的情谊始终深厚,无法化解的乡愁伴随他一生。这在其生平著作尤其诗文创作中有相当鲜明的体现。

抗战时期的1941年,日军逼近长沙,李渔叔举家避难。当时他写下诗作:

遥夜携家去,沧波正渺茫。

残灯数行泪,凉月一篷霜。

燕雀辞危幕,虫沙迫战场。

杨梅洲畔路,留梦落潇湘。

李渔叔特意注解:“杨梅洲在水滨,距余家甚近。”对于湘潭本地人而言,这样的诗句和注解倍感亲切。

据湘潭文史专家肖建强先生亲自走访调研,李渔叔故居在东坪镇,正是湘江之畔,距杨梅洲“甚近”,可惜未能保留至今。有研究指出,从“杨梅洲畔路,留梦落潇湘”之语,便可见李渔叔心中挂念的家乡,并不只是一个模糊的故乡概念,而是故乡中具体的场所和地点,有着真实而明确的“地方感”。

抗战胜利后,李渔叔又写下《还湘潭家居,时时刺船出游,意将终老水乡,作诗抒怀》,进一步凸显此种“地方感”。其诗云:

我家潭水东,芳洲筑亭馆。

江鸟翩入帘,溪花粲盈翦。

十载事戎旃,久已弃铅椠。

秋风引归梦,急起不可缓。

楹书蠹渐除,匣砚尘自盥。

南轩新睡足,颇复事游衍。

有时纵轻帆,何待风力满。

苍波翻秀色,湘碧中不断。

安流无怒声,扬荷非促管。

独笑对沧浪,余情付葭菼。

李渔叔描述自己返回湘潭故里之后的生活:闲居在家,以读书自娱,又能重拾书法之趣。按照湖南人的习惯中午饱睡,醒来驾一叶小舟,自由自在徜徉于杨梅芳洲与湘水碧波之间,游览湘潭的湖光山色。湘潭水乡的景致与悠闲,正是李渔叔真实而明确的“地方感”,正是他在情感上一生无法摆脱的眷恋和乡愁。

1949年李渔叔赴台,老母妻女都留在大陆。1953年,李渔叔写下《入海》一诗:

入海求生当隐沦,从惊清浅未成尘。

疏灯矮榻无多地,浪蕊浮花有限春。

早信空文能害道,晚知微禄最关身。

江州默记杨梅熟,剩欠归乡作细民。

李渔叔感叹从海路撤台之艰险,又自感已沦为被故土所放逐的海外之民。他以“浪蕊浮花”自命,哀叹时局动荡与身世飘零,此生只余“有限春”。这点“有限春”,又当如何度过?“疏灯矮榻无多地”或为感叹自己来台后生活境地之狭小简陋,但亦有可能是化用元代王恽的名诗《南城纳凉晚归》:“矮榻趁凉欣稚子,疏灯留影伴厨人。”此句一派家庭温馨场景。即便抗战中举家逃难,李渔叔都未曾与家人分离。然而现在,老母妻女都留在大陆,不知何年方可相见?遑论“地方感”,李渔叔已经与家乡彻底离散。

因此,诗句尾联有“江州默记杨梅熟,剩欠归乡作细民”之语。其中再度嵌入家乡地名,李渔叔特意加注:“余旧居湘潭杨梅洲。”即便不见此注,湘潭本地人也心会其意。表面是李渔叔回想故里湘潭的水乡景致,以及杨梅成熟的丰收时节。实际是李渔叔满心挂念离散的亲人,以及湘潭故土的杨梅洲景象。他惟盼能早日回归湘潭杨梅洲的故里,在故乡做一介平民,只求能与家人长享“疏灯矮榻”之天伦,不再受离散之苦。如此,李渔叔反复化用故居杨梅洲的所在,反复苦吟自己对湘潭故土的思念之情。

此后二十余载在台岁月,李渔叔困于乡愁而难以自拔。如1954年的中秋节,李渔叔见月伤怀,吟《甲午中秋对月》:

廿年见惯龙沙月,无限伤离厌乱情。

今夜尽从秋海望,清光还向战场生。

风枝细鹊栖难定,败户流人梦易惊。

空倚三千水犀弩,依然银阙卷潮声。

他以“栖难定”的“败户流人”自命,身居台湾而“无限伤离”,只能远隔秋海而北望神州。

1960年李渔叔与友人寻访台湾山间道观,写下《晚秋指南宫作》,其中有诗句:

野寺再过秋已尽,殊方久客意多违。

道人倘许分残醉,愿向重湖乞梦归。

在李渔叔心中,“殊方久客”恐实为客居台湾之“客”,其“梦归”之所则恐为自己魂牵梦萦的湘潭故里杨梅洲。

1968年,已过花甲的李渔叔思乡之情尤为炽烈,写下《忆湘潭故居》:

江头杨柳未生时,著地东风吹不起。

忽然一夜腰肢活,尽放千丝蘸江水。

我家碧浪隔重帘,身在画图谁得似。

门临啼鸟绿阴中,船入夜江斜月里。

水村渔唱渐微茫,里巷书声最清美。

年年绮陌踏青归,湘女寻常胜桃李。

该诗将湘潭的水乡风情写得秀丽迷人,堪称一幅湘潭水乡风情画,真正是“身在画图谁得似”。湘潭故里、杨梅芳洲的水乡景致就这样铭刻入骨,成为李渔叔的乡愁之根源,让他终生不能忘怀。李渔叔最终埋骨台湾,未能再重返杨梅洲,对湘潭则是念兹在兹、毕生不忘。

湘潭著名诗人、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田翠竹为李渔叔妹夫,曾作诗悼之:

才名少小重湘潭,一去蓬瀛遂不还。

花未延年人早逝,诗魂夜夜念家山。

“杨梅洲畔”的老屋,便是李渔叔“诗魂”夜夜所念的“家山”。今日的杨梅洲已是一桥飞架,横贯东西,但湘潭水乡的景致与悠闲始终无改,仍旧是李渔叔的乡愁之所系。而李渔叔的离散之乡愁,故土之渴望,实际是赴台湘籍人士的集中体现。其中可见感人至深的湘台血脉,更可见湖湘文化的深刻烙印。

--> 2024-10-27 刘啸虎 李一诺 张坤晔 刘啸虎 李一诺 张坤晔 1 1 湘潭日报 c118730.html 1 李渔叔的乡愁与杨梅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