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4年10月28日

大投入带来大产出

——湘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首超3%背后

本报记者 王超

不久前,湖南玉丰真空科学技术有限公司一款以玻璃为基板的芯片镀膜封装技术,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背后,是企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5%以上的资金用于研发。

在湘潭,像玉丰真空这样利用研发赋能、推动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多。

当前,湘潭通过实施科技创新“133”行动计划,加强研发投入、壮大创新主体、做优创新平台等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日前公布的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湘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经费)投入强度为3.11%,这是湘潭历年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3%。

“这标志湘潭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彰显了湘潭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态。”湘潭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这数据背后的深层意义,是它打破了人们对湘潭的刻板印象——这座老工业城市,正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内部发动机”隆隆作响。

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某一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当期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科技创新实力的关键指标。

随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湘潭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研发投入和创新。

9月份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湘潭华进重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10月16日,华进重装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多条生产线连轴转,工人正抓紧制造18.3米钢管全长扩径机组出口订单。

“这是公司攻克钢管全长扩径机组多项核心技术难题后的首笔出口订单。”华进重装总经理彭德平十分喜悦。这家创办于2018年的企业,用了3年时间攻克在线扩径校直、低速摩擦塑性成形、扩径过程控制及智能实时监控、18.3米超长钢管扩径等“卡脖子”技术,并在2023年5月研制出全国首台18.3米钢管全长扩径机组,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洋、陆地油气与新能源流体介质输送管网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装备支撑。

在经济承压、消费需求减弱的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湘潭的创新发展却未因此失速。

权威数据显示:2023年湘潭大中型规工企业核定研发经费35.62亿元,同比增长25.2%。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其中,高校R&D经费占全市R&D经费比重,由2020年9.68%上升到2023年19.94%;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从2020年3.31%增至2023年10.51%。

湘潭不受影响的速度,来自两方面的奋力破局:

——一方面,政府真的投、企业舍得投、金融资本跟进投,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有效促进了各层面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多方携手送政策、送服务,激活平台集聚要素资源的优势,孵化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了一批高端人才、落地了一批高端项目。

有个现象,令湘潭市科技局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置管理科科长廖璇印象深刻:“走访企业时,我们发现,一些企业虽受多种因素影响营收有波动,但重视科技创新、增加研发投入,却是普遍选择。”

“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带动科技创新能量不断集聚。”湘潭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

今年7月发布的《湖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湘潭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排名全省第二位。

培育创新主体,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

湘潭围绕“三优三特”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链,结合本地科技企业成长路径,建立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领军型企业梯度培育库,重点打好所得税减免、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研发奖补政策组合拳。

湘钢是湘潭工业企业“老大哥”。在面积近千平方米的五米宽厚板厂智慧中心,我们现场感受了5G智慧工厂带来的震撼。

“所有流程都通过系统操作。”这里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智慧中心利用超融合、虚拟化、5G传输以及分布式计算和存储等技术,将五米板炼钢、轧钢和热处理全工序的控制和二级、三级系统进行整合,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

近年来,湘钢通过技术创新项目引领企业研发投入,产品在行业内外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连续3年顶额获得省级研发奖补1000万元。

目光从国企转移到民企。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新一期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三一(韶山)风电设备有限公司风电叶片工厂通过认证,成为全球首座风电行业“灯塔工厂”,实现我国风电行业“灯塔工厂”从0到1的突破。

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成立时间不到5年的企业,为何能跻身世界顶流?

从一组数据可见一斑:三一(韶山)风电2023年研发费用9563.3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73.83%。其中,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高达7.66%。

三一(韶山)风电外联专员赵国翠介绍,公司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自主研发数字元平台,将数字孪生技术、人机互联技术、自动化技术和5G通信技术相结合,实现叶片生产全流程场景还原、生产状态实时跟踪、环境在线监控、物料人员精准定位、设备虚实互联、智能决策等功能,“相当于在实体工厂之外打造了一个‘一比一’的线上数字工厂,实现对生产全流程360度无死角的在线监控。”

工厂还从工人、设备、原料、工艺、环保等方面革新,工作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了20%,单支百米级叶片平均工期从40多小时缩短至30小时左右。

“我们拥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置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的研发团队,每年针对企业自身生产需求开展研发创新项目攻关。”赵国翠说,2023年企业营业收入12.49亿元,同比增长38.84%。

像三一(韶山)风电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我市还有800多家。

为培育更多创新主体,湘潭创新推出了高新技术企业培养“123”举措。即,抓好一个基础,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摸底和重点指导,提升存量高新技术企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两类培训,针对企业技术、财务人员开展申报专题培训,针对专业园区、企业负责人开展研讨式培训;穿透三张清单,梳理全市规模以上、纳税情况较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三类科技型企业培育清单,实施动态储备。联动税务部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归集的包容度和倾斜支持力度,营造宽松和谐的政策氛围。

良好的创新生态,让企业争相创新,技术交易额也再创新高。2023年湘潭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排名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湘潭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幅超过25%,排名全省前列。

加大协同创新,夯实高质量发展引擎

10月18日,湘潭经开区湖南华夏特变股份有限公司,数台装载电炉变压器的大货车从厂区鱼贯而出。

这家企业持续22年深耕变压器技术的研发创新,生产的新能源供电系列智能装备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尤其在锂电池负极、特种石墨、石墨电极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我们真切感受到产学研合作发挥的重要作用。”湖南华夏特变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湘滨这样说。

近年来,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需求量急剧增长,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成套送电装备提出了新要求和挑战。为适应新形势、新变化,2022年1月,华夏特变与湖南工程学院李世军博士签订科研合作协议。

在李世军科研团队助力下,华夏特变解决了多项产品开发与技术应用难题,研发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炉专用自动送电机器人,将原来人工紧固连接送电方式转变为移动自动送电方式,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双方还合作申报了30余项专利,共建了湖南省特种变压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南省博士创新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让华夏特变如虎添翼。在行业周期的反复冲击之下,企业仍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产业园区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为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湘潭出台系列创新举措,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级。

在中部“智造谷”湘潭高新区,我国风电领域唯一获批建设的“海上风力发电装备与风能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就落户于此。

湘潭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靳志国介绍,为扶持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园区以研发平台投入保障研发费用支出,建立了“1+4+N”的企业研发平台体系,即全区拥有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企业技术和55个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全面服务企业创新活动。

我们从湘潭市科技局了解到,近年由政府主导搭建创新合作平台,我市与国内多所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湖南大学“水下电声转化综合试验场”重大科研装置项目,目前取得积极进展,实现湘潭国家级重大科研装置新突破。仅2024年,就有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湘潭分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智能纤维与穿戴设备院士工作站”、湘江实验室区域创新中心在湘潭揭牌运行。

湘潭还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近三年争取国、省科技立项1156项,今年全市971家科技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共49.73亿元,科技企业实际免税金额达12.43亿元。

“大投入”成就了湘潭创新能力“大提升”、创新成果“大产出”。继“海牛”系列海底钻机系统与取芯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后,湘潭又有39个项目获2022—2023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居全省市州第二位。

牢记嘱托 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 2024-10-28 王超 ——湘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首超3%背后 1 1 湘潭日报 c118747.html 1 大投入带来大产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