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 通讯员 王泽芬
讲述人介绍
李涛,37岁,江麓集团产品研究院技术员。2011年加入江麓集团。凭着对职业的专注和热爱,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艺,立志为祖国兵工事业奉献青春力量。
我的“兵工梦”,源于高中看过的一部电影《横空出世》。影片里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寂静的荒漠,读秒声响起,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耀眼光辉照亮整个罗布泊,一群科研人员欢呼着从山坡上一拥而下……
这短短的几帧画面,在我心中种下兵工梦想。大学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武器系统和发射工程专业。2011年,我加入江麓集团,成为产品研究院一名技术员。
进厂之初,我就暗下决心,“当兵就要当标兵!”我每天早到晚归,利用工作之余钻研技术资料,动手实践师父传授的技术要领。随着技术渐长,我陆续参与到多个项目的研制任务当中。
科研试验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装甲车辆研制的关键环节,每辆车都要经过上千小时的"跑车"试验。
通往成功的路总是布满荆棘,但勇敢的人义无反顾。在某型装备专项试验过程中,为了抢在极寒气候窗口期完成试验,我们团队春节仅休息了一天,就争分夺秒向我国最北部极寒地进发。
装备车上每个部件须在极寒条件下进行24小时、48小时甚至更久的“挨冻测试”。在寒区试验中,虽然公司为我们配备了防寒服、手套、雪地靴等物资,但有时需徒手上阵。比如,清晨测试前,我们要用胶带把传感器贴到陆上传动轴上。由于传动轴布置在动力舱,狭小空间内我们不得不脱掉身上的棉衣进行操作,而胶布也因温度太低失去粘性。此时,我们只能脱掉手套,把胶布放在手心里捂热后,再徒手完成工作任务。每次试验结束后,大家眉毛上结起了厚厚的霜,眼睫毛也快冻上了。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团队从早忙到晚,没有人喊累叫苦,大家只有一个目的:采集到第一手试验数据。
极寒地试验一结束,团队又马不停蹄奔赴沿海某地开展海上试验。海上试验风急浪高、气候多变,装甲车在风浪中剧烈摇晃是常态。有一天,我与队员吃完午饭,立即把车上驾驶员、保障人员换下车,继续做海上试验。一行人到达指定位置后,风浪剧烈地摇晃着装甲车,队员们陆续都出现了晕船反应。为保证每天7小时的海上试验任务完成,队员们强忍不适开展各项试验前准备工作。当我们完成试验任务从驾驶舱爬出来时,有些队员胆汁都快吐出来了。
试验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背后的付出常常令人难以想象。今年6月下旬,我承担某装备高航速技术攻关任务,要从结构原理和使用操作进行全流程分析。酷暑天气里,我带领团队抢时间、挖潜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12项改进措施,啃下一块块“硬骨头”。经过近50天攻关,实现装备水上航速突破,同时取得了5项有效攻关成果。
试验保障工作虽辛苦,却是一笔宝贵财富。我坚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