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希台 通讯员 徐冰)在湘乡市山枣镇韶山灌区北干渠处,有一座渡槽,它凌空飞架涟水两岸,气势宏伟,犹似人间天河。这,就是北干渠的第一座渡槽——洙津渡渡槽(又称“飞涟灌万顷”渡槽)。58年过去了,“飞涟灌万顷”渡槽近日迎来一次“大体检”,全面开展除锈、修复、防渗等大整修。
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度北干渠渡槽加固工程为“飞涟灌万顷”渡槽,主要对槽身内侧进行钢筋除锈、混凝土缺陷及裂缝修复后采用环氧砂浆找平,再用防水涂料进行防渗处理。
“我们将对渡槽内外护栏和人行桥板进行钢筋除锈、混凝土缺陷及裂缝修复,栏杆外表面采用水泥浆修补,做到修旧如旧。”施工方水电八局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正抢抓晴好天气加快工程进度,确保灌区通水前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飞涟灌万顷”渡槽离韶山灌区南北分流口仅10余米远。从洋潭引水坝引来的涟水,在这里又跃过涟水河,形成“涟上又飞涟”的壮丽景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同志将这一渡槽命名为“飞涟灌万顷”。至今,槽身上“飞涟灌万顷”五个大字清晰可见,遒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