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湖村地处韶山市清溪镇东部,村域面积7.2平方公里,东与宁乡市大屯营镇梅湖村交界。全村辖35个村民小组,共720户,2800余名村民,石湖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产业以种养殖为主,现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0余家,且有地下热水资源成功开采。
两个“水”故事道出一条振兴路
本报记者 吴新春 王希台
刚进入韶山清溪镇石湖村,就听到两个关于“水”的故事。
在村民谭芝兰家前坪,老人正扯着皮管用自来水给花儿浇水,脸上洋溢着笑意。在10个月以前,这几乎是她没法想象的奢求。“那时家里还不通自来水,干旱季节常常连衣服都没有水洗。”谭芝兰叹息道,那些日子,她在杨林乡工作的儿子只好开车近10公里拖水回家,“基本上一两天就要拖一桶,好造孽啊!”
谭芝兰家“缺水”的情况不是个例。
石湖村地处于清溪镇东部,村域面积7.2平方公里,全村35个村民小组共2800余人。据相关技术部门勘查,该村大部分区域地下两三百米深处都没有可供开采的水源。因为水资源匮乏,加上无集中供水等多种原因,该村历年来缺水严重。每逢干旱季节,就有10多个村民小组无生活用水。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在石湖村最缺水的3个月坚持派人送水入村,但总归不是长久之计。这个问题已严重影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甚至动摇了他们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信心,大家苦不堪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村里严重缺水的状况让村“两委”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一致认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首先就要解决村民们的饮用水问题。
为推动该村缺水问题从根本上解决,2022年12月,韶山市人大代表、石湖村党总支书记何石明等提出了关于解决人用饮水的建议并被纳入重点建议办理。在韶山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由韶山市住建局牵头,韶山市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和韶山供水有限公司同为责任单位,清溪镇政府作为建设单位,将石湖村纳入城乡统筹供水系统,由韶山市政供水来统一解决该村的饮水问题。
经多方努力,2023年10月,石湖村饮水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开工。2024年6月,工程全面竣工,该村村民喝上了“放心水”。困扰该村多年的饮水、用水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谭芝兰家是今年首批通水的家庭,她逢人便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个事情办得好!
如果说第一个“水”故事满足了村民生活的必要需求,第二个“水”故事则有望改变他们今后生活的走向。
在离石湖村村部不到100米处的一个围挡中,矗立着一座高高的钻探设备。设备下方,一个长方体金属储水容器被布满圆形小孔的挡板分作4格,一道微微冒着热气的水柱自容器边缘的缺口处哗哗流出。旁边的水温测量仪器上显示:48.4℃。或许是听到水流的声音,附近的村民陆续提着水桶中跑来接水,“这是温泉水,洗澡、泡脚效果都蛮好。”一名村民高兴地提着满满一桶水边走边说,“现在天气干燥,身上皮肤容易痒,用这水泡一泡洗一洗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石湖村的温泉是2020年发现的。当年11月底,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在这里发掘出地下热水资源。据勘测结果分析,韶山地下热水资源在水温、水质、水量上都有明显优势。
水温方面,该处地下热水源自地下2500米深处,出水水温46℃,属高温泉(43℃以上),对人体有兴奋刺激的作用,同时对心血管病有显著疗效,能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和预防疾病。同时,水温稳定、适中,冬夏皆可应用,无需加热亦无需掺冷水降温,保证为100%纯天然深层地下热水,可保持最佳的理疗热矿泉水效果。
水质方面,地下热水所处地层为石炭系白云岩地层,水质清澈、透明,无任何超过饮用水标准的重金属元素和其他有害元素,且富含偏硅酸、锶、钙、铁、镁等多种保健矿物质,属罕见的保健温泉洗浴水。亦可作为偏硅酸型的天然饮用矿泉水,具有相应的保健价值。
水量方面,这一口钻井,深度2508.21米,已探明水量为1308立方米/天。根据勘查成果及抽水试验分析,该处地下热水水量丰富,单孔水量潜力超过2000立方米/天。
专家认为,这里的地下热水资源既符合矿泉水标准又符合温泉标准,可同时供应多种温泉旅游开发形式,如温泉酒店、温泉度假村等。
石湖村地下热水资源的发现,给韶山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温泉效应的第一波受益者是附近养殖基地的南美白对虾。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温泉水优势,这里的白对虾每年可以进行2到3轮的繁育,养殖成活率和配送成活率都能达到90%以上。
有消息称,韶山市还将围绕地下热水这一宝贵资源,以规划建设温泉生态旅游小镇为蓝图,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在这份蓝图中,未来温泉生态旅游小镇将以“生态”“康养”和“休闲”为主题,集合红色文化、休闲度假、农业观光、运动康养、旅游购物、会议会展、山地民宿等为一体,增强与红色文化旅游市场的协调互动,大力推动韶山融入长株潭一体化。
“韶山市相关部门正通过线上线下加紧招商引资,共同开发好石湖村温泉这一宝贵自然资源。”何石明说,村民们也期盼这一项目早日开发成功,“这对石湖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都将带来很大的促进。”因为石湖村处于湘潭(韶山)和长沙(宁乡)的交界地带,温泉的开发必然会吸引到以两地为主的众多游客。据说有村民已经在考虑依托并改造现有的住房,开办农家乐和民宿;也有村民在摸索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特色养殖,憧憬着让来泡温泉的游客享受到地地道道的“农家味道”。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石湖村的温泉水还将为村民们演绎出更加动人的故事。
“死冲子”变“活水塘”
——清溪镇石湖村集体经济风生水起
本报记者 王希台 吴新春
乡村要发展产业不容易,地处边界的乡村则更难。韶山清溪镇石湖村因地制宜开发鱼塘,养殖四大家鱼和甲鱼,水面面积达140多亩,年创收20多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石湖村与宁乡市大屯营镇相邻,因为一座大山隔离,两地交往较少。石湖村所在地的一个山坳坳,因为人烟稀少,则被大家称为“死冲子”。
怎么把这个“死冲子”搞活?村“两委”动足了脑筋。
由于这个“死冲子”地势狭长,进出只有一条道路,村“两委”一致认为开发成鱼塘发展养殖甚好,还方便管理。
明确发展方向后,2019年,石湖村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一口气开挖了7口鱼塘,建立了石湖村水产养殖基地,同时发展休闲垂钓活动。
“由于生态环境好,我们养殖的甲鱼可以卖到400元一公斤。”何石明说,鳙鱼和青鱼每公斤能卖40元,甚至还有许多宁乡人过来垂钓和买鱼。
石湖村的这个山坳坳,被7口鱼塘的活水真正搞活了。
而除了搞养殖,石湖村还把不宜种植水稻的土地用来种植草皮。此举不仅让出租土地的村民收到了“意料之外”的租金,还新开辟一条集体经济增收的好路子。
石湖村有部分土地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这让村民们发了愁,“再想不出办法,地就荒了。”
2021年,石湖村“两委”找到了破解闲置田地的“法门”——“种草”。几个月后,村上把“种草”专家请来了。又过了两个月,人家租下了这块田地,栽种用于城市绿化的草皮。
“种草皮可能比种水稻省事一点,但随时要注意保持草皮的纯度在90%以上。”何石明说,种植的草皮主要销往省内各市州。据他透露,草皮种植的效益是普通水稻栽种的10倍以上。
思路一开天地宽。石湖村“两委”因地制宜,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当地山水林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让曾经的山冲旮旯变成了“聚宝盆”“掘金地”。
何石明说,困难并不可怕,只要俯下身,沉下心,办法总会有,他要求村干部立足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为建设“美丽石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