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5年01月07日

读老书

张岱

我公公(即爷爷)出生在清宣统三年,即辛亥革命那年。家里实在穷,靠租种地主家三亩田,及我曾祖父挑担游走乡里收荒货养活家里五口人,常常饱一餐饿一餐。我公公八岁时,曾祖父认为家里不发达就是因无读书子,一屋的“光眼瞎子”,一咬牙交了一担米到芍药塘李家私塾,让公公去读老书。

读老书有读老书的规矩。

首先是读书知礼仪。放学路上休跑跳,免得旁人说先生。每天到学堂,先要对孔子牌位作揖行礼,对先生要鞠躬行礼如仪,见到同学要互相问好。

二是摇头晃脑,死记呆背。启蒙教材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先生每天念一段,学生跟着念。不管懂意思还是不懂意思,须背得滚瓜烂熟。先生看书读得熟不熟,就是不时抽查,点名:“某伢子,你站起来。”这时学生就要起立,恭恭敬敬走到先生身边站好,由先生翻书翻书到某页,然后指其中一段要学生背。学生瞄一眼书后便扯起喉咙、不“打嗯捅”,一字、一句不漏,流畅地背出来。若是支支吾吾、抓耳挠腮,先生会骂:“你咯只蠢家伙,猪都教熟了,连猪都不如。”边骂,边顺手操起戒尺拿着学生摊开的手掌,“啪、啪、啪”就是三响,打得手板通红、麻辣火烧。回家后,家长见儿子挨了打,反而说先生打得好,要求严,细伢子不打不成器。

三是写字,横平竖直,坐姿端正。写方方正正字,作堂堂正正人,字不得歪七扭八。那时写字是用石板、石笔。石板就是用青石磨平,两厘米厚,32开书大小,顶部钻两个孔,用麻绳串起来,做个提手。石笔是用滑石加工而成,写在石板上成灰黄、灰白色。石板擦用烂布条做成,高4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柱。有时也用布直接擦,沾点水或者涂上口水,擦起来既省力又干净。有时直接用手或袖口去擦,时间一长,袖口就乌黑锃亮。

四是对对子,这就是看细伢子书读进去了不。我公公那时“作古正经”像个读书郎的,就是平时不猫弹鬼跳。衣衫虽旧却干干净净,不像乡里野伢子一身邋遢死的。乡里野伢子歇不得气,不是上树捉鸟,就是下河捞鱼。我公公连看牛都拿着《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去背,把“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长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当“白口俚子”唱。对起对联来也是佗子作揖,起手不难。这天,先生出联:“三担谷”。我公公答:“六钧弓”。先生继续说:“三担谷养懒汉”。我公公答:“六钧弓出英雄。”先生又说:“三担谷养懒汉,非长久之计。”我公公答:“六钧弓出英雄,实社稷其才。”对答得“一摞溜”。李先生左手执书,右手捋须,微微颔首:“此子可造。”

家里无余钱剩米,养一个读书郎实在是捉襟见肘,勉为其难。

一是中午带饭没什么可带。古人说:“近日厨中乏短供,孩儿啼哭饭箩空。母因低语告儿道,爹有新诗上相公。”是那时真实的写照。那时竹饭箩里多数时间盛的是两个蒸熟的红薯。好不容易可带一餐白米饭,不懂事的妹妺还要用饭瓢从碗中攨一瓢出来,理由是我们做事的还没有饱饭吃,读书的不做事还要吃一碗饭,没有这个道理。

二是那时纸金贵。很少用纸写字,即算用也用的是黄色毛边纸。那时的人认为敬惜字纸阴功甚大,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废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

惜字塔始于宋代,到元、明、清已经相当普及。通常建造于场镇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旁边。有些大户人家亦在自家院内建有惜字塔。惜字炉,亦称为惜字塔、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台湾称圣迹亭,四川称文峰塔,客家称敬字亭。惜字塔是烧毁书和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那时的人见地上有遗弃的字纸,就拾起焚烧,便是落在粪秽中的,也要设法捞取用水洗净,或候烘晒干了,再投入惜字楼用火焚烧。受此影响,私塾边上就有个惜字塔。如果写有字的废纸不放进惜字塔内烧掉,或看见地上有废纸不捡拾,让先生看见了,轻则是一顿好骂,重则是脑壳上享用几下“栗壳蹦”。

终于读了一年书,家中再无钱供养。这天,我公公用饭箩带上一条小腊肉到私塾,恭恭敬敬来跟老师告别。李老师半晌没有言语,一声长叹:“这个细伢子,可惜了,可惜了。”在家放牛扯猪菜,帮大人插田扮禾三年后,我公公就被曾祖父送到湘潭十八总周家篾铺当学徒。这之后便是做工养家、当兵抗日,光复后回归湘潭,几十年风风雨雨,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勤有功,嬉无益”是他的座右铭、口头禅。

他临终时,我们清理他的遗物,见一个小木匣内保存了他上私塾的一本《三字经》和一张发脆的黄色毛边纸,上书他写的“学则不愚”四个楷书字。见此如闪电般,他老年时戴着老花镜在煤油灯下看《毛泽东选集》时的画面一下就掠过我的脑海。我的双眼噙泪。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读书梦,他老人家坚守了一辈子。现在我也快退休了,每当读书倦怠时,想起公公艰辛的求学历程,不由得“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有书可读,于社会、于人生还奢求什么呢?

--> 2025-01-07 张岱 张岱 1 1 湘潭日报 c122686.html 1 读老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