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 通讯员 李霞
“作为一名兵工人,我的使命就是为国防事业奋斗终身,为大国重器添砖加瓦。”这是江麓集团青年技术员李涛的座右铭。
从业14年,李涛坚持奋战在装甲车辆科研一线,以坚定信念、精湛技术和无私奉献精神,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是大国重器背后的追梦者。
“兵工事业值得做”
因为一部叫《横空出世》的电影,李涛自小就有一个“兵工梦”。
怀着对国防事业的热爱,他报考了中北大学武器系统和发射工程专业,并于2011年如愿加入江麓集团产品研究院,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工人。
面对复杂的装甲车辆技术和严格的质量要求,初入职场的李涛,每天早出晚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钻研技术,逮着机会就向经验丰富的师傅、同事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参与了多个项目研制的历练后,他快速成长。
回忆起这段经历,李涛有很多的感慨和感恩:“从最基础的零件加工,到复杂的系统集成,每一次技术升级,都意味着我向业务更高处迈进了一步,我迫切希望提高技术本领,为企业装备制造领域贡献一份力量。”
往后这些年,环境在变、角色在变、遇到的难题难关在变,但李涛选择了坚持自己热爱的兵工事业,因为他觉得“这件事值得做”,凭着对兵工事业的责任和热爱,他在装甲车辆科研一线一干就是14年。
十年磨一剑
科研试验是李涛日常工作中,最具挑战的部分。作为装甲车辆研制的重要环节之一,每辆车都需经过上千小时的“跑车”试验。14年来,李涛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通往成功的道路,都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但勇敢的人总是义无反顾。在某型装备专项试验过程中,为了抢在极寒气候窗口期完成试验,李涛和试验团队在经历春节短暂休假后,争分夺秒随装备向我国最北部进发。
试验的地方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3℃,极端的气候条件为装备可靠性测试提供了绝佳条件。考虑到装备车上每个部件都在极寒条件下进行24小时、48小时甚至更久的“挨冻测试”,单位为试验队每名成员配备了防寒服、手套、雪地靴,但有时仍需人徒手上阵。比如,清晨测试前,李涛要用胶带把传感器贴到陆上传动轴上。由于传动轴布置在动力舱,为挤进去,他不得不脱掉厚厚的棉衣,然后将胶布放在手里捂热。
随着装备发出阵阵“怒吼”声,成功启动的装备疾驰在林间雪道上。待试验结束,大家眉毛上都结起厚厚的霜,眼睫毛也快冻上了。
极寒地试验刚结束,来不及好好休息,团队马上奔赴沿海某地。
才忍受了凛冽刺骨的寒冷,如今又得面临炙热难耐的酷热,李涛笑言:“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冰火两重天’。”
时至今日,李涛始终难忘某次海上试验的经历。
“海上试验风急浪高、气候多变,装甲车在风浪中剧烈摇晃是常态。我与队员吃完午饭后,立马将车上驾驶员及保障人员换下车,继续做海上试验。到达指定位置后,风浪剧烈地摇晃装甲车,试验舱室狭小的空间,加剧了队员们的晕船反应。为保证每天7小时的海上试验任务,队员们强忍各种不适,全身心投入各项准备工作。关键时刻,风力再次升级,一时间暴雨如注,我们好不容易完成试验任务后,将车安全驶回了岸边,爬出驾驶舱后,一行人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这份工作,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在为国防装备的安全保驾护航。”李涛动情地说。
试验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背后的辛苦付出常人难以想象。去年6月,李涛承担了某装备高航速技术攻关任务,他深感责任重大。酷热天气下,他带领团队抢时间、挖潜能,啃下一块块“硬骨头”。经过近50天攻坚克难,实现了装备水上航速突破,同时取得5项有效攻关成果,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
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日常科研工作繁重,李涛仍会挤出时间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积极参与科研院所联合设计工作。在科技创新方面,他参与QC攻关,作为小组主要成员完成《降低油箱呼吸器冒油故障率》编制,牵头完成了《缩短××空气滤清器维护保养时间》等课题,荣获省国防科技工业质量管理协会质量管理小组成果一等奖,多项创新设计在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湖南赛区评比中获优胜奖。仅2024年,他就为企业创效100余万元,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
十年磨一剑。作为年轻的兵工人,李涛不仅是产品研究院里的奋斗者,也是试验路上的追梦人。从零下50多摄氏度的高寒试验到40多摄氏度的高温试验,从最南到最北,他的足迹遍布祖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