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这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联语,十四个字,叫人想起春天无限的风致来。“春风放胆”,说风有力度、有劲道,实则是说春的生机来得十分顺意。一个“梳”字,含了温婉之意,如此,柳树的婀娜柔美就十分迷人了,不止如此,春天的迷离也在眼前。
歌咏春天,绝对绕不开柳。从新颖别致来讲,贺知章的《咏柳》特别值得称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既是晓畅的,也是华美的,把春天的奇妙写得十分高超。“碧玉”在古代文学里当然是指年轻貌美的女子,以“碧玉”比柳,那千条万缕的垂丝,自然就是裙带了,一“垂”一“高”,正是形容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至于“裁”和“剪”,表面说的是春风的“灵巧”,实际上还是夸着美人的婀娜多姿。
春柳之美在于柔,在于软,在于纤细,也在于色彩之清新和雅致。杜甫说:“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弱”者,难扶也,称颂少女的纤柔美好。苏东坡这么说:“弱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但更是、骨体清美雅秀。”这不只是讲枝干纤细柔美,意思更进一层,赞美了骨骼体态超凡脱俗。纳兰性德则是道出了柳的十分怜爱:“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白居易突出写柳的娇嫩:“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李商隐的勾勒很细腻,描绘的是柳之飘逸:“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是周邦彦写柳,柳树连绵成行成片,春天就多了一道“柳烟”的水墨风景。高鼎说得好:“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草茂盛,黄莺飞舞,烟柳轻拂堤岸,景色如梦如幻如醉。欧阳修说:“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景写得深,情也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郑谷说:“半烟半雨溪桥上,映杏映桃山路中。”这是写雨中之柳,用语复沓回环,尽显朦胧缥缈之美。至于李清照说“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表面上写春意尚浅,实际上还是为抒情作铺垫,此时,她骨子里是透着些许悲凉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欧阳修的名句,月色衬着柳色,往往使春色更有质感,使春意更加蕴藉。戴叔伦说:“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晏殊说:“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景色都描写得很疏朗,能叫人心境也明澈着,不至于阴郁。当然,借柳色来写出春天的韵味,最好还是和鸟声相融洽,可更显诗歌的清新,也平添画面的动感。先品一品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再沉浸一次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涵咏一番王十朋的“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胸中,早已春意盎然了。
“柳”,谐音“留”,“留”的含义很丰富,古人离别时以赠柳表达难舍难分、不忍相别、恋恋不舍之意,再延伸,“柳”就寄托着相思、怀念、伤感等意思了。“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这些诗句,都表达了愁思和离情别恨。王维最有名的送别诗是《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描一幅明朗的雨后客舍青柳图,后两句则写尽万般不舍的离别之意。王昌龄素负盛誉的《闺怨》特别耐人寻味:“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的心情本是不错的,还精心打扮了一番,怪就怪那青青杨柳,惹起了她的一腔幽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诗僧志南的诗句,读来叫人特别暖和。确实,春天是值得我们珍爱的季节,应该把烦恼忧愁都抛掉,凡事尽往好处想,心头就会一派明媚。陆游说得多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面写景,道的却是人生:人生多有迷茫,但贵在坚持,新的亮光总是会出现的。还有,徐俯的诗句“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也值得好好回味。这里有清幽的野趣,也有人生的启迪:在许多紧要的关头,千万急躁不得,也许,一道惊喜就会降落到你的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