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浩浩千秋。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独特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以及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共同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我,对皮影戏情有独钟。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还巧妙地结合了绘画、雕刻、音乐以及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制作技艺,皮影戏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我曾和妈妈一起前往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进行参观。博览园里有舜帝抚琴坐像、湘绣双面绣屏风、浏阳菊花石等,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庞世明老先生及其班子带来的韶山皮影戏表演。在那用幕布张罗起来的舞台上,欢快的锣鼓声首先响起,紧随其后的是湘剧唱腔和京胡、大筒等传统乐器的和鸣。那天,他们表演的剧目是《郭子仪上寿》。尽管我听不懂,但那些在幕布后不断变化、跳跃的影偶却深深吸引了我。有时是戴头冠、着华服的文人唱着小调,有时是长须武生踏马而来。影偶们舞枪弄剑、上下翻腾,让我一个“门外汉”也看得津津有味。
听庞老先生介绍,韶山皮影戏讲究操耍技巧和唱功,艺人必须同时掌握操纵人偶、乐器伴奏以及道白、配唱的本领,没个五六年的勤学苦练是很难做好的。听后,我不禁感慨道:“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据说,这种民间艺术在韶山传承已逾百年了,如今依然点缀着人们生活。
“我们这边的皮影戏主要用于庆祝建房、结婚等喜事,也用于祝寿,使用的是湘剧和花鼓戏唱腔……”那天,我了解到皮影戏不仅是一门民间艺术,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还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以其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变迁、社会面貌和民间传说。从古代的英雄传奇到近代的抗战故事,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皮影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了生动演绎,让人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也面临着挑战。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皮影戏因此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通过创新剧目、走进校园、线上传播等方式,皮影戏正吸引着年轻一代的目光,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你听——皮影戏在低吟。它不仅是对往昔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放慢脚步,静心聆听这份来自远古的呼唤,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魅力。
(作者系韶山学校2214班学生 指导教师:刘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