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附近有一座老房子,屋顶上灰黑色的瓦片看起来摇摇欲坠,缝隙间长出葱绿的小草,丛密的青苔爬满它的屋檐,门墙上的砖块也因岁月的侵蚀而愈发松散。暗淡的色彩使它显得如此孤寂,仿佛百年间无人在此居住。
这座房子的主人是一位老婆婆,我们称她为“电视奶奶”。由于没有子女的照料,她的房子总是显得格外冷清。第一次见她时,我便觉得她是童话故事里的巫婆婆。她不苟言笑,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长长的棍子,对我们这些活泼的孩子总是很凶。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她发起“挑战”——有时,我们会敲响她的门,在她发现之前迅速躲到墙后;或是趁她打盹时拿走她的长棍,看她那着急的模样。后来我才知道,那不只是棍子,那是她用来走路的工具。回想起这些,我才意识到当时的自己是多么幼稚。
或许是因为两家离得近,又或许是因为祖母对她的同情,祖母总爱去她家小坐片刻。我心中隐隐担忧,她会不会向祖母告状,今天没有,那明天呢?我希望祖母明天不要去她家。然而,祖母却拿出一袋法饼——那是小孩子最难以抗拒的诱惑,告诉我这是老婆婆送的。那一刻,她不再是童话故事里的巫婆婆。
天微微黑时,我们聚在客厅里看电视。这时,她会拿着一条木凳来到我家,远远地坐在客厅后面。祖母连忙招呼她坐近些,却被拒绝了。如此反复几次后,祖母也不再坚持。后来,我们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电视奶奶”。弟弟妹妹遇见她时总是这样喊,祖母也常常这样打趣她。一来二去,便成了她独有的称呼。
我慢慢长大,“电视奶奶”依然住在那里。晚上,我家的门总是敞着,直到夜深才会关上,像是不言而喻的秘密,又像是心有灵犀的约定。
我一直以为她没有子女,然而某天放学回家时,那座冷清的房子突然热闹起来。我第一次见到房子里走出了年轻人,看起来是一对夫妇。他们和祖母诉说着什么。祖母面色沉重,而那妇女早已红了眼眶。那神情我曾见过,我明白,“电视奶奶”不会再来看电视了。
时光悠悠流转,曾经环绕在屋子前的那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如今已不见踪影。唯有这座老房子,依旧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沉闷气息,仿佛在固执地坚守着往昔的岁月。我已难以忆起她的模样,唯有那袋诱人的法饼和那些灯光如昼的夜晚,在记忆深处,依旧清晰如昨。
(作者系湘潭理工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薛瑞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