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5年05月14日

“在湘潭看见美丽中国·水韵莲城‘百’景图”系列报道⑮

‌烈雁金河:一脉乡愁润心田‌

本报记者 王希台

金河两岸,是大自然的调色板。

乡愁是河湾里的一尾银鱼,是石桥上的一抹苔痕,是母亲浣衣时棒槌敲碎的晨星。在湘潭县石潭镇列家桥管区、杨嘉桥镇雁坪管区、荆州管区的臂弯里,静静流淌着一条名叫烈雁金河的“乡愁密码”——它用粼粼波光镌刻着三地的血脉,用潺潺水声诉说着半世纪的风云。

一锄一担凿山河。

1975年隆冬,当北风卷着霜粒掠过原野,35000双草鞋踏碎了冰封的寂静。7乡1镇的百姓扛着红旗,抡起锄头,在“蛇形小坝”的旧址上劈开冻土。

没有机械轰鸣,只有扁担的吱呀声与号子声穿透晨雾;没有钢筋水泥,唯有血肉之躯筑起新堤。

资金不足自己筹,工具紧缺自己做,石灰水泥自己烧,乡亲们硬是靠着锄头、簸箕和扁担等最原始生产工具,一锄锄地挖,一箕箕地挑,奋战了一个冬春。

1976年7月,当第一股清流涌入龟裂的农田,荒滩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这条用汗水浇灌的12.9公里长、60米宽、流域面积达145.75平方公里的金河,从此成了三地百姓的“生命线”。

巧思妙构藏匠心。

金河建设时,沿河建了17座石桥,这是凝固的时光标本。老闸口的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里嵌着1976年的月光;节制闸的铸铁闸门锈迹斑驳,却仍牢牢锁着洪魔。

金河,如白色缎带系在青山绿水间,与辽阔沃野浑然一体,依地势落差而精心设计,建造的渠、坝、桥、闸、堤等,布局科学、巧夺天工。

今年,金河的两座水闸拆除重建,以现代工艺加固防洪屏障,让河道焕发新生。

半个世纪过去了,金河愈发生机勃勃。美丽河湖建设,将沿岸的风景串珠成链,景观设计与风俗文化相映成趣,不仅展现了金河波光云影的动态之美,更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向。

四时风物皆成诗。

春日的金河是位丹青圣手,将两岸柳丝染作青山绿水,白鹭掠过水面,翅尖点破倒映的蓝天;夏夜蝉鸣里,河滩成了天然浴场,乡村的孩子们扑腾的水花惊醒了沉睡的萤火虫;秋风起时,沉甸甸的稻穗在河道两岸铺就黄金毯,老农黝黑的脸上满是阳光;冬雪皑皑中,冰层下涌动的暗流仍在孕育着春汛。

金河的四季,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人们,记忆中难忘的画面。

一河乡愁润心田。

在外游子闭目凝神,脑海中自然浮现金河两岸那段青葱岁月。那是,金河两岸桑葚熟时,放学的小伙伴们采摘葚果的欢声笑语,是嘴角和衣襟留下的乌紫色印迹。

这些酸甜浆果,丰盈了贫瘠年代的童年,成为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乡愁印记。

如今,金河两岸矗起新楼,但老辈人仍守着河畔的老樟树,在树荫里给孙辈讲“万人挖河”的故事。

盈盈一水,柔情依依;清波碧浪,婉转萦回。

金河,这条流动在湘中大地上的“白练”,早已超越水利工程的范畴。它是游子午夜梦回的潺潺水声,是乡贤笔下“月漾清波滋万顷”的楹联,更是镌刻在湘人基因里的精神图腾——那用血肉之躯驯服洪魔的勇气,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正随着金河之水,世世代代奔涌向前。

--> 2025-05-14 王希台 本报记者 王希台 “在湘潭看见美丽中国·水韵莲城‘百’景图”系列报道⑮ 1 1 湘潭日报 c127991.html 1 ‌烈雁金河:一脉乡愁润心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