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连衡岳,水接潇湘,湘潭的灵秀山水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作家学者。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在他乡发展,如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者海漄;也有很多人扎根湘潭,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同时,用文字描绘绚丽多姿的世界。
为了让更多读者进一步感受湘潭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我们以“扎根湘潭,书写时代——文学与家乡的双向奔赴”为主题,与三位本土作家一起解锁湘潭的“文学密码”。
嘉宾档案:
谢枚琼:湘乡人,中国作协会员,湘潭市作协主席,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纪云裳:籍贯邵东,中国作协会员,畅销书作者
谭华:湘乡人,湘潭市作协会员,与父亲谭运良共同创作了《刘锦棠大传》
因为湘潭——
湘潭这座城市,是如何吸引你们、如何点燃文学创作火花的?
谢枚琼:我常想,与湘潭这片文化沃土的最美相遇,也许算得上是人生中注定的幸运吧。这里的历史是一本终其一生也读之不尽的厚重典籍,红色基因如同沸腾的热血,走在街头巷尾,我就像个“文化拾荒者”,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股脑儿写成文字。与其说是我在书写文字,不如说是湘潭故事在我的笔尖流淌,在我的心头澎湃呢!
纪云裳:湘潭是我的第二家乡。真正让我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幸福感,与之建立一种深度关系的,正是文学和文学组织。加入作协后,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文友,也参加了很多文学采访活动,对湘潭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包括湘潭厚重的历史、灿烂的人文、腾飞的产业等等,这也促成了个人意义上的“文学与家乡的双向奔赴”。
谭华:湘潭人文璀璨。我父亲去新疆采写建筑湘军时,了解到刘锦棠及老湘军的故事,对刘锦棠的旷世功勋和高尚品格钦佩不已,于2009年开始创作《刘锦棠大传》,他多次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查阅馆藏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古战场,至2019年完成了40万字的初稿,这是对湖湘历史人物的挖掘、宣传,更是对湘潭文脉的赓续。
书写湘潭——
你们是怎样将湘潭文化基因融入文字的?
谭华:父亲去世后,我接过了他手中的笔继续修改完善书稿。2024年10月,《刘锦棠大传》正式出版。本书中,我们将刘锦棠收复新疆时“谋定后动、刚柔并济”的战略智慧,融入了湘潭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性格特质。将刘锦棠治理边疆的实践,融入了湘潭人“敢为人先”的闯劲、“经世致用”的务实。实现了地域文化基因与历史人物品格的同频共振。
纪云裳: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修建韶山灌区的女英雄戴冬桂老人,半个多世纪以前,她三推婚期,巾帼不让须眉,非常令人敬佩。那样的采访,是饮水思源,是精神洗礼,也是发掘时代的宝藏。那篇采访的文章我写得很快,后来发表在《西部》杂志上,也获得了不少好评。对我来说,这就是这片土地为我提供的独特灵感,甚至影响了我的文学价值观。我觉得,我是有责任把这样的故事书写出来,让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的。我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在践行“扎根湘潭,书写时代”。
谢枚琼:湘潭给了我取之不竭的创作灵感,我也希望用文字为家乡“代言”。当我的《灌区情》《杨梅洲上飞虹》等书写湘潭故事的散文登上《人民日报》时,我特别骄傲——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是文学的魅力,能让湘潭的声音传播得更响亮、更深远,为更多人所喜闻乐见!
我们在努力对家乡的精神进行解读和重构。近年来,围绕反映湘潭的经济社会建设成果,市作协组织了不少创作活动。为了弘扬韶灌精神,我们抢救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的记忆,写出了近二十万字的文学作品;为了倡导文明乡风,我们和农业农村部门携手对新乡贤的先进事迹进行艺术再现的创作;我们开展了“梦圆2020”脱贫攻坚战的主题文学创作,与市残联共同开展了“寻找最美”的活动等。
“我爱湘潭我的家”活动,再一次激发了湘潭作家书写湘潭的热情,目前已经产生了一批成果,楚荷写的湘潭抗战长篇小说《双飞镝》已经交付出版,我正在着手创作反映家乡历史文化的系列散文,还有一些作家关注到了反映古村落文明、生态文明和红色历史的题材,我相信作家们的生花妙笔,一定会为今日湘潭的日新月异,描绘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本报记者 谷桔 整理)
我爱湘潭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