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的厂区,绿树成荫的景观与现代化的生产线相映成趣。这个曾经以“高耗能”著称的老牌钢企,如今已变身成为“节能标兵”,企业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获评碳减排标杆企业和钢铁行业能效“头雁”,其焦炭单位产品能耗较行业标杆水平低11.1%。湘钢的蜕变,正是湘潭市工业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绿色创建”成就绿色答卷
近年来,湘潭市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于工业血脉,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创建绿色制造荣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3%,远超省政府要求的3%。
成绩来自实干。市工信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始终锚定“双碳”目标,严格按照《湖南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和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作。
2024年度,我市共有湘潭电化、三一风电、崇德科技、广州酒家4家企业成功获评国家绿色工厂,湖南裕能、中韶电气、江冶机电等12家企业获评省绿色工厂,威胜能源荣获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威胜能源、中冶京诚成功获评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湘潭固可得、永霏特护获评省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第六批)。截至2024年底,我市共成功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8家,省级绿色工厂48家,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省级绿色园区5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各类绿色制造荣誉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今年,蓝思科技、创普开业、屹丰汽车、宏大真空等29家企业纳入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创建计划,相关企业正有序推进创建工作。
绿色化改造项目也在不断推进。仅2024年,依托“两重”“两新”与“三改一扩”政策优势,围绕重点企业场地改造、高耗能设备更新、清洁生产审核、锅窑炉低氮改造等方面开展的28个绿改项目纳入市级“三改一扩”重点项目调度,总投资达23亿元。
技术创新激活绿色动能
在湖南裕能的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这家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超30%的供应商,年产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采用余热回收系统,能耗降低18%。是技术创新,激活了企业的绿色动能。
这样的创新故事不止一个。韶峰南方水泥通过工艺革新,使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至94.91kgce/t;巨强科技突破废碎玻璃高掺技术,年消化废玻璃15万吨,相关技术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工业企业实施绿改项目35个,完成投资16亿元。
走进拓普汽车的生产车间,一套智能水管理系统正在运行。企业通过建立三级计量网络,将工业用水重复率提升至66.33%。“从用水计划制定到节水技术改造,工信部门全程指导。”企业节水专员介绍,通过污水处理站中水回用等措施,企业年节水近3万吨。
在湘乡经开区,一个总投资5亿元的表面处理中心正在建设中。该项目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环保电镀标准,建成后将整合50家表面处理企业,形成年800万平方米的处理能力。“过去企业分散治污成本高,现在集中处理既环保又经济。”项目负责人介绍。
服务升级护航绿色转型
从政策解读到技术对接,工信局的精准服务始终跑在前头。市工信局组建8个专项工作组,开展“一对一”帮扶:根据省工信厅年度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的文件要求,邀请湘潭大学专家团队为26家企业把脉问诊,推动清洁生产改造;针对兆亮电镀园环保隐患,协调5000万元重整资金完成安全改造;举办绿色建材下乡活动,促成恒运建科等企业产品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
在湘碱公司搬迁改造过程中,市工信局成立工作专班,历时18个月完成这一“硬骨头”任务。“既要确保按时完成,又要保障职工权益。”专班成员回忆,他们先后召开协调会30余次,最终实现平稳过渡。这一案例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会议上推介。
服务不仅体现在具体项目上,更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市工信局建立“三张清单”机制:每月梳理企业需求清单、问题清单和项目清单,通过“企业点单、部门接单、政府买单”模式,2024年共解决企业绿色发展难题127个。
绿色转型的湘潭启示
从湘钢的“绿色工厂”到裕能的“零碳车间”,从韶峰水泥的能效领跑到拓普汽车的智慧节水,湘潭的实践给出了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参考答案:既要政府构建“规划—政策—服务”的全链条支撑体系,更要激发企业“要我绿色”到“我要绿色”的内生动力。
湘潭电化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家老牌国企通过实施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年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新的增长点。”企业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通过节能改造,企业年节约标煤2417吨,相当于新增利润300余万元。
站在新起点,湘潭工业发展正谋划更宏大的绿色蓝图。2025年,我市将重点推进湘潭县天易经开区、湘乡经开区、韶山高新区3个园区争创国家绿色园区,指导2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形成“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绿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