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03 湘潭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0731-58266666广告热线:0731-58221120订阅热线:0731-58623456






2025年07月04日

激活湖湘文化新质生产力

曾天雄 马湛云

文化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凭借科技与创意双轮驱动,深度激活传统文化基因,拓展文化传承路径,筑牢文化发展根基。在当下,文化新质生产力正以创新为核心动力,为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使古老的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科技赋能:解锁湖湘文化传承创新的数字密码

文化与科技相互交融,数字技术不仅为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更为湖湘文化传承创新开辟出前所未有的新路径。

一方面,数字技术在推动湖湘文物实现创造性转化发挥关键作用。湖南博物院充分借助先进的数字化采集技术,对馆藏的1.4万件珍贵文物展开全方位数字化处理,精心打造数字文博平台“山海”App,构建起一座“24小时永不落幕的线上博物馆”。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助力湖湘文化创新性发展中迸发巨大潜力。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创新,运用AI技术成功复原已故老艺术家杨冬冬的声音与样貌,实现其在舞台上与现代歌唱家的跨时空对话。这一创新表演形式,让传统花鼓戏艺术在新时代舞台上重焕光彩。

此外,3D打印技术在复制古代文物模型、服务文化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数据则在分析文化传播路径、优化文化推广策略等方面,为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保障。这些先进科技手段的创新实践与推广应用,不仅唤醒了湖湘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更为文化传承筑牢坚实根基,赋能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稳健前行,赓续辉煌。

要素重构:打造湖湘文化繁荣发展的产业引擎

文化新质生产力通过提供多元传播载体,为文化繁荣发展筑牢根基。

一方面,政府在文化事业领域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引入前沿科技手段,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湖南省各地精心打造一批融合湖湘文化元素的现代化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不仅在建筑外观设计上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内部设施也实现智能化升级。部分图书馆引入智能借阅系统,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洞察读者借阅偏好,实现个性化书籍推送;同时,通过线上平台举办远程阅读分享会、文化讲座等活动,打破地域限制,让广大群众更便捷地享受优质文化资源。此外,政府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湖湘文化云”等线上文化活动品牌,整合全省各类文化演出、展览、培训信息,群众通过手机即可一键获取并参与互动,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湖湘文化繁荣的核心力量。湖湘文化产业不断探索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潮流。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汇聚众多顶尖文化科技企业,借助5G、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等前沿技术,实现影视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的全方位升级。园区内企业积极运用AI生成内容(AIGC)技术辅助剧本创作,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制作出一系列兼具市场吸引力与文化内涵的优质影视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屡创收视佳绩,还通过马栏山译制中心译制传播至海外,显著提升湖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烟花、陶瓷等传统文化产业,也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实现转型升级。浏阳市创新推出剧情实景烟花秀,将烟花表演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从传统“卖产品”模式转变为“卖创意”“卖体验”,其产品在国外市场份额占比超70%。醴陵市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将湖湘文化元素巧妙融入陶瓷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日用瓷器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湖湘文化传承提供坚实物质保障,更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让湖湘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舞台,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新时代新征程,文化的力量愈发彰显,成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强劲支撑。文化新质生产力作为契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力量,正深刻重塑着文化发展格局,为湖湘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推动湖湘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繁荣的关键引擎。

(此文为湘潭市社科联2025年度“领导出题·专家答题”社科规划立项课题“湖湘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编号:2025001。)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2025-07-04 曾天雄 马湛云 曾天雄 马湛云 1 1 湘潭日报 c130392.html 1 激活湖湘文化新质生产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