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这片浸润着无数先烈热血的红色沃土,孕育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革命豪情。作为伟人故里、将帅之乡,这里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全省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300余处、各种可移动革命文物40余万件(套)、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80余处,构建起庞大而珍贵的红色资源矩阵。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湖南需以红色资源为笔、以革命精神为墨,奋力书写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壮丽篇章。
深掘红色根脉的精神内核,筑牢“大思政课”的思想根基。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的豪迈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蕴藏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通道转兵”的命运转折,是共产党人敢于突破教条、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实践精神;“半条被子”的故事彰显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初心情怀;“断肠明志”的革命烈士用生命书写“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每一处红色地标、每一段红色故事,都承载着独特的精神标识。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要系统梳理红色资源谱系,深度挖掘红色根脉蕴含的精神内核。以红色资源为体、红色精神为魂,将厚重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现实发展紧密结合,引导青年在重温革命岁月的艰辛历程与见证当代湖南的蓬勃发展中感悟真理力量、增强政治认同。
创新红色资源的转化路径,拓展“大思政课”的实践维度。“大思政课”要入脑入心见行,关键在于创新表达范式,让红色资源可触可感、红色精神可学可鉴。现场教学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纽带。“大思政课”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看“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起点;在桑植县贺龙纪念馆,听“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奇;在芷江受降纪念馆,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胜利荣光,让思政课堂从传统灌输转为真实体验。实践活动是激发兴趣和提升能力的关键环节。近两年,湘潭市大力推进“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活动,让参与者在故居探寻、馆内学习、思政大课、主题班会的一站式游览中,沉浸式感悟毛泽东同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让思政课堂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数字技术是拓展教学空间和丰富教学形式的有力手段。通过制作红色文化纪录片、开发红色文化在线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等方式,推动红色资源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让思政课堂从静态展示转为动态交互。
构建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汇聚“大思政课”的浸润力量。政府部门应牵头加强红色资源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开发,加大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政策倾斜与资源投入,为“大思政课”的深入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学校需主动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构建覆盖课堂内外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让红色基因在日常教学中自然流淌。社会各界要积极投身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为“大思政课”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其中,红色场馆、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应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精心打造实践教学场景,提供专业化服务保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则需主动衔接教育需求,通过参与活动策划、资源供给等方式深度融入,最终形成全社会各尽其责、协同发力的育人新格局,让红色资源真正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沃土。